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9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报道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节杆菌(Arthrobacter sp.)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有效方法. 将酶初提液与含有黄嘌呤的反应体系在37 ℃下反应20 min, 反应终止后通过HPLC测定产物尿酸生成量的变化来分析酶的活性. 通过流动相组成、pH和柱温等分离条件的优化, 确定了最佳的色谱检测条件以NH4H2PO4 (50 mmol/L, pH 7.5)溶液为流动相, 流速1 mL/min, 柱温25 ℃, 检测波长290 nm. 为深入研究微生物细胞内黄嘌呤氧化酶提供了高效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偶联酶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嘌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黄嘌呤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苯酚-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为显色体系测定不同样液中黄嘌呤浓度的新方法。确定该测定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黄嘌呤氧化酶(XO)0·32U/mL,辣根过氧化物酶(HRP)7·0U/mL,4-氨基安替比林(AAP)1mmol/L,苯酚(PA)6mmol/L溶于100mmol/LTris-HCl缓冲液(pH8·4);反应温度为37℃,保温时间为20min;检测波长为508nm。本方法测定黄嘌呤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10·0mmol/L,线性关系良好(R=0·9978),检测限为0·05mmol/L。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有效应用于普通实验室和常规临床血液生化检测。  相似文献   
3.
以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经选择性皂化、酸化、氯化、环合和酰胺化反应合成了2-[5-(3-羟基苯甲酰氨基)-1,3,4-噻二唑]基乙酸乙酯(1),总收率37.2%,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LC-MS(ESI)确证。采用正交实验法[L_9(3~4)]优化了酰胺化反应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优反应条件{n[2-(5-氨基-[1,3,4]-噻二唑)基乙酸乙酯]∶n(三乙胺)∶n(间羟基苯甲酰氯)=1∶2∶3,于20℃反应8 h}下,1收率75.5%。  相似文献   
4.
食品掺假种类众多,手段隐蔽,成为食品安全检测一个重要难题。为摆脱传统模型识别食品中是否存在新掺假类别的局限性,实验以纯净的灵芝孢子油和掺杂不同比例花生油、玉米油、薏仁油、地沟油的五种类别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NIR)收集12 400~4 000 cm-1范围内的近红外光谱。假设掺杂地沟油为新掺假类别,利用前四种类别的校正集样本构建相关向量机(RVM)多分类器,分别对建模的预测集样本和掺杂地沟油样本进行判别,并借助新聚类算法对判别为纯净的灵芝孢子油的样本做进一步分析验证。研究表明,RVM分类器对于建模的预测集样本判别准确率高达93.75%,说明模型有较强的判别能力,但由于模型局限性,掺杂地沟油样品被误判为纯净的灵芝孢子油;在新聚类算法的决策图上,纯净灵芝孢子油校正集和预测集混合样本的聚类中心数为1,而纯净灵芝孢子油校正集和掺杂了地沟油混合样本聚类中心数为2,直观验证判别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利用FT-NIR技术结合RVM分类器与新聚类算法对于灵芝孢子油掺假能够有效识别,并且能够定性识别新型掺假类型,为解决食品掺假多样化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模拟涡轮叶片内冷通道方管和锥形管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在现代燃气涡轮发动机中,涡轮叶片内部设计了各种复杂的冷却通道结构,通人冷却空气,使工作状态下涡轮叶片温度降低,发动机得以安全运转。为此对干旋转情况下各种冷却方式换热效果的研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时旋转状态下的方形等截面通道和收缩通道的局部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为了近似地模拟叶片的冷却通道,本实验设计了光滑壁面的等截面方形通道、截面为矩形的收缩通道的实验模型。试验模型垂直于试验台的旋转轴转动,冷却气流流动方向向外。通道的热边界条件为等热流。2基本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旋转状态下的动…  相似文献   
6.
应用离子对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手性生物转化中肾上腺素和肾上腺酮的含量,将活化的菌株接种至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加入肾上腺酮(910 mg·L-1),在pH 5.5振荡培养并定时取样,取发酵液离心10 min(转速10 000 r·min-1),取上层清液经0.2 μm滤膜过滤后供HPLC测定.用色谱柱(ODS C18)作固定相,流动相由甲醇及25 mmol·L-1乙酸-乙酸钠缓冲液按15比85体积比混合后组成.此缓冲液中含4 mmol·L-1庚烷磺酸钠,流速为1 mL·min-1,测定时采用紫外检测,波长为233 nm.肾上腺素及肾上腺酮分别在质量浓度为28~1 800 mg·L-1及36~1 350 mg·L-1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之间呈线性关系,信噪比S/N为3时,两者的检出限分别为1.4,2.8 mg·L-1,回收率试验所得结果在99.3%~100.3%之间.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连续定向空间的<<-基推广到了交连续定向空间和拟连续定向空间.并给出了定向拓扑的基与(拟)<<-基的关系,以及连续定向空间<<-基与其拟<<-基、交<<-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双酶偶联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次黄嘌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黄嘌呤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的特征,研究了以黄嘌呤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苯酚-4-氨基安替比林为反应显色体系,建立了检测血清和组织中次黄嘌呤浓度的新方法。通过对该测定体系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黄嘌呤氧化酶(XO, EC 1.2.3.22) 0.32 U·mL-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7.0U·mL-1,4-氨基安替比林(AAP) 1 mmol·L-1,苯酚(PA) 6 mmol·L-1溶于100 mmol·L-1 Tris-HCL缓冲液(pH 8.3);反应温度为37 ℃,保温时间为8 min;检测波长为508 nm。测定次黄嘌呤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2~3.0 mmol·L-1,线性关系良好(r=0.997 9),检测限为0.05 mmol·L-1。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有效应用于普通实验室和常规临床血液生化检测。  相似文献   
9.
王武 《中学数学》2001,(1):43-44
定理1 设非常数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Aa2n Ban C,则数列{an}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0,AC≤116,B=12.证明 (1)充分性:∵ Sn=Aa2n Ban C,∴ Sn-1=Aa2n-1 Ban-1 C(n≥2),∴ an=A(a2n-a2n-1) B(an-an-1).又    B=12,Aa2n-12an-(Aa2n-1 12an-1)=0,∴ Δ=14 4A(Aa2n-1 12an-1)=(2Aan-1 12)2,∴ an=12±(2Aan-1 12)22A=12±(2Aan-1 12)2A,∴ an=an-1 12A,或an=-an-1.若an=-an-1,则 an=(-1)n 1a1,Sn=a1[1-(-1)n]1-(-1)=an(-1)-n-1[1-(-1)n]1-(-1)=an.(-1)-n-1 12.此时A=0,B=(-1)-n-1 12,C=0与已知矛盾.所以an…  相似文献   
10.
以丁二酸酐和氨基硫脲为原料,采用“一锅法”经脱水环合合成了重要医药中间体2-(5-氨基-1,3,4-噻二唑)基丙酸乙酯,其结构经1H NMR, IR和MS确证。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反应条件为: n(氨基硫脲: n(丁二酸酐): n(浓硫酸)=1: 2: 3,于80 ℃反应6 h,收率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