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4篇
化学   57篇
力学   1篇
数学   14篇
物理学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是山东省自主命题的第一年,数学试卷保持高考全国卷的结构、题型等风格,较好地发挥了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数学教学积极的导向功能,重点考查中学数学的通性通法,注重对新增数学内容的倾斜,主要体现了以下几  相似文献   
2.
用pH计和Cd离子选择电极测定了金属硫蛋白的加质子常数及其与Cd(Ⅱ)的络合常数, 用改进的简化络合模型处理实验结果, 得到了去金属硫蛋白(apo MT)中6类不同的加质子基团的数目及其加质子常数。对Cd(Ⅱ)滴定数据的计算表明, MT中两个结构域——α和β对Cd(Ⅱ)的络合常数相差约1000倍。从热力学定量描述了MT中两个结构域结合金属离子选择优先顺序。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heavy metal-binding peptides (phytochelatin) by taking Water Hyacinth as a model plant. Plants were cultured in water containing 2 μg/ml Cd2+ for 13 days. The Sephadex G-50 chromatography of root extract under low salt concentration (0. 01 mol/L PBS) gave a Cd-binding peak with MW of 10 ,000 determined by SEC HPLC. After oxidation with performic acid, its SEC HPLC molecular weight decreased to below 1300 and the reverse phase HPLC showed one peptide peak, whos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sample never undertaking oxidation, and (Glu/Gln):Cys:Gly=2:2:1.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phytochelatin (γ-Glu-Cys)n-Gly, n is 2 in this case. The protocol including the sequential steps of Sephadex G-50 chromatography→performic acid oxidation→reverse phase HPLC→amino acid analysis is a rapid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identify the existence of phytochelatin and determine its values of n.  相似文献   
4.
W/O型微乳液活化能和导电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电导行为是微乳液的重要性质之一。自Lagourette和Lagues发现了W/O型微乳液电导渗透(Percolation)现象后,人们开始了微乳液导电机理的研究。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界面层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阴离子在微乳颗粒碰撞时发生跃迁而使W/O型微乳液具有导电性。  相似文献   
5.
王文清   《物理化学学报》2005,21(7):774-781
利用X衍射(300, 270, 250 K)和中子衍射(300, 260, 250, 240 K)研究D-氨酸单晶在静态的和动力学的变温过程中的结构特征以及考证Salam预言的由D到L构型转变的可能性. 实验发现丙氨酸晶体的空间群P212121对称性没有改变. 实验结果否定了构型相变的可能,但是发现在~250 K有一个微小的、连续的对称性破缺发生. 晶体分子振动产生的环电流模型可以用来解释D-和L-丙氨酸单晶直流磁化率和天然旋光角相反的现象, 与之相关的中子衍射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变温过程中αC-H(2), N-H(1), N-H(4), N-H(6) 键长的不同变化. 中子衍射还显示了质子移动所导致的动力学无序,来源于分子内氨基和羧基形成的氢键和分子间αC-H和氨基形成的氢键,从而产生的晶格扭曲和NH3+的扭转. 实验结果表明Salam预言相变不是传统意义的结构相变,而是由于温度效应导致了在相变点附近分子的宇称破缺能差(PVED)增大,然后通过氨基酸分子的隧道效应扩大了宇称破缺能差的影响,这一研究为生命现象中快速的均一手性形成提供了非线性机理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希土离子(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pH,6.30,37℃条件下,用离心超过滤法测定了11种希土离子(Ⅲ)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专一性结合常数K3和非专一性结合常数Kns。并通过CD,UV,IR和荧光光谱研究了Tb(Ⅲ)和Eu(Ⅲ)与BSA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K3和Kns分别与希土离子(Ⅲ)和二元,一元羧酸形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随希土系列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结合部位分布在BSA的亲水性表面,参与配位的基团只有谷氨酸,...  相似文献   
7.
王文清  夏蒙芬 《中国物理》1995,4(8):595-600
The nonlinear effects of large amplitude ion acoustic wave are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so as to obtain the amplitude threshold for producing the nonlinear effects, the half width of the trapped region and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width caused by collisio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一种十分快速简便的两相pH滴定法,研究HDEHP萃取Cu~( )、Co~( )、Ni~( )机理。此法在两相平衡时,只要测定水相的pH,通过预先假定的有机相萃合物的形式及种类,确定数学计算式,用实验数据验算萃合常数,来证实设想的反应机理的合理性。它比常用的研究络合物的溶剂萃取法省略了测定两相金属离子浓度这一步骤,但也带来了本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在金属离子Cu~( )、Co~( )、Ni~( )不发生水解、聚合、有机相只存在一种萃合物MA_2·2HA情况下,研究萃取机理的数学假定及实验方法。实验确定HDEHP萃取Cu~( )、Co~( )、Ni~( )时,萃合常数1gβ_(Gu)=11.58;1gβ_c。=10.63:1gβ_(Ni)=8.97。  相似文献   
9.
1999年,Chilcott研究了α-甘氨酸单晶电阻抗随温度的变化,发现晶体在304 K开始导电。为了了解其导电机理,本文研究90 K到340 K的拉曼光谱,发现在α-甘氨酸单晶中NH3+扭曲振动模式分裂,表现为N-H(6)…O(1)(491 cm-1)和N-H(7)…O(2)(483 cm-1)模式,以及CO2-摇摆模式(503cm-1),在304 K均有不连续性变化,并与变温中子衍射晶体结构层内的氢键N-H(6)…O(1)键角和N-H(7)…O(2)长度出现转折点一致。由于α-甘氨酸晶胞中NH3+和CO2-基团构成的电偶极子在变温下重新定向,出现两性离子电荷重心变化致使晶体极化,引起晶体在304 K左右发生了铁电相变。  相似文献   
10.
王文清  沈新春  龚 《物理化学学报》2010,26(10):2597-2603
为了解D-和L-丙氨酸单晶晶格在极低温下是否存在磁手性相变,在2-20 K下改变磁场强度(0,1,3,5T)测定其比热.实验结果表明比热和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很好地符合C(T)=aT3+b/T2方程,其中aT3项为晶格声子的贡献,可由公式CV=(12/5)π4R(T/ΘD)3来描述(ΘD为德拜温度),b/T2项为磁场对比热的贡献.实验发现,在2-20 K范围内D-和L-丙氨酸单晶在不同磁场强度下均存在Boson峰(在Cp/T3-T曲线中表现为一个最大值).磁的贡献导致D-和L-丙氨酸单晶的四条Cp/T3-T曲线在2-12 K时不重合,且在12-20 K时消失,此即Schottky反常.零磁场下,D-和L-丙氨酸的Boson峰分别为9.44和10.86 K;德拜温度分别为151.5和152.7 K.结合磁场强度1 T下的直流磁化率测定,发现在温度低于5 K时,D-和L-丙氨酸单晶有相反的磁化率行为,反映了核自旋和电子自旋弱相互作用的手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