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5篇
化学   1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研制了以麦芽糊精作为酪氨酸酶的激活剂 ,采用Nafion117膜抗阴离子干扰 ,聚乙烯亚胺 (PEI)作包埋剂以抗阳离子干扰的酪氨酸酶碳糊电极。工作电位为 - 10 0mV [vs.Hg/Hg2 Cl2(s) ],pH为 5 .4 0 ,测量时间为 1.0min。在此测量条件下 ,电极对苯酚的检出限为 5 .0× 10 - 8mol·L- 1,线性范围为 2 .0× 10 - 7~ 5 .0× 10 - 5mol·L- 1,RSD为 1.2 %。用所研制电极测定炼油废水中酚的含量 ,加标回收率为 10 0 .7%。  相似文献   
2.
孟凡生  邹韵 《运筹与管理》2018,27(11):122-130
以能源低碳化发展为基础,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能源规划合理程度、环境和谐程度三个准则层入手,构建能源结构优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惯性权重的PSO算法确定评价体系权重,并基于SPA-TOPSIS法构建能源结构优化程度评价模型,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能源结构优化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结构优化程度有直接影响,且各区域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原煤消费占比、烟尘排放等因素对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客观和准确地挖掘和评价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选取技术投入、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水平、人口规模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等因素作为评价依据,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组合赋权法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1年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组合赋权法结果显示:技术投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是影响我国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组合赋权法在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分析的运用,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确定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我国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构建我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建立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并对2000~2011年我国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显著提高;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重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增长值比重、R&D投入、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是我国能源效率最主要的影响指标,而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和水、核、风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对我国能源效率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孟凡生  邹韵 《运筹与管理》2019,28(7):100-107
基于中国2006~2017年的年度统计数据,运用PP与SFA组合模型,构建中国生态能源效率的静态评价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收敛方法和速度激励模型系统的分析了中国生态能源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经济开放程度、人口规模和R&D投入等与生态能源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国的生态能源效率空间格局具有空间分布聚集特征,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明显;中国的生态能源效率时间格局具有复杂波动的特点,总体趋势是先下降后再上升。  相似文献   
6.
张晓星  孟凡生  唐炬  杨冰 《物理学报》2012,61(15):156101-156101
本文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 DFT), 采用MS分子动力学仿真软件对羟基修饰的单壁碳纳米管(SWNT-OH) 吸附SF6局部放电分解的四种主要组分SOF2, SO2F2, SO2和CF4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 通过分析气体分子和SWNT-OH的前线轨道, 吸附过程中吸附能、电荷转移量和电子态密度的情况, 以及吸附前后SWNT-OH能隙的变化, 评判了SWNT-OH对气体分子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给出了SWNT-OH是否可以制备气体传感器检测SF6局部放电分解组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