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物理学   29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概况 通常所谓效率系指流明效率,即EL电容器所发出的光通量与其所吸收的电能之比,用流明/瓦来表示。 如上所述,EL效率的测定涉及辐射光通量和电功吸收两个参量的测量。对于前者方法比较成熟,技术上也没有很大困难。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的测定电容器的电功吸收。 EL电容器是一个非线性元件,即使在正弦形电压激发下流过电容器的电流也不是正弦形的。在实际工作中激发电压往往是非正弦形的,这就使问题更加复杂了。  相似文献   
2.
周连祥 《应用光学》2000,21(1):38-41
介绍一种我国独立自主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平板显示件。简述国内外的现状、器件的结构及与其它平板显示技术的比较、器件的特点、显示特性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3.
周连祥 《发光学报》1992,13(3):234-241
本文研究了DCEL器件在AC条件下,亮度、效率、有功电流、无功电流及损耗角正切与频率的关系.指出了发光区有效电场强度、发光区的宽度及电压分配系数等都是与频率有关的物理量.证明了有功电流和损耗角正切随频率的变化可分为两个区,在低于1kHz的低频区,有功电流和介质损耗分别以漏导电流和漏导损耗为主,可称为漏导电流区.在大于1kHz的高频区,有功电流中与各种松弛极化形式有关的吸收电流占主导且随频率增加较快.与其相关的,和各种极化有关的介质损耗急剧增加并超过漏导损耗而成为损耗的的主要成分,从而导致发光效率下降.这一区域可称为吸收电流区.  相似文献   
4.
周连祥 《物理》1993,22(5):301-306
  相似文献   
5.
ZnS:Mn,Cu粉末的直流电致发光(DCEL)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连祥  罗晞 《发光学报》1985,6(4):358-368
本文综述了本实验室对粉末DCEL材料的研究结果,文中叙述了直流发光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材料的制备方法,包铜工艺、ZnS原料,介质的选择原则,形成过程及DCEL机理等。  相似文献   
6.
7.
粉末DCEL屏(夹心式)的发光区是在紧靠阳极的一个很薄(大约1μm)的区域内,这是至今所有研究者一致的结论。本文作者在实验中证实,粉末DCEL屏的发光区位置具有随机性,通常它可出现在任何难以预料的位置上,比如在靠近阴极或者在发光粉层中间以及靠近阳极,甚至同时在所有上述位置上出现,也有时发光区占据整个的发光粉层。实验还证实,发光区的位置与形成方式,电极材料,电压极性,发光材料和屏的结构等因素有关,发光区出现在紧靠阳极的区域只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结果。文章讨论了发光区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性,认为发光区的位置取决于发光粉层内电位分布不均匀性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8.
多年的实践证明DCEL屏的性能与发光材料和工艺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索提高材料性能的途径及改进发光屏的制备工艺对于全面提高直流电致发光屏的性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罗晞  周连祥 《发光学报》1983,4(2):70-79
1954年Zalm首次发现了直流电致发光(DCEL)现象,但是在1966年前DCEL材料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工作也很少.当时,DCEL材料亮度低,激发电压高,发光只限于个别颗粒,半寿命极短以致难于进行定量的测量.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薄膜还是粉末直流场致发光屏,它们的工作电压都可能比交流场致发光屏低。最近,我们能够制出工作电压低至20伏并有适当的亮度,尤其是具有很好的老化特性的薄膜发光屏。另一方面,我们在粉末直流场致发光屏方面的工作由于它的急剧老化而遇到困难。因此,很有必要更好地了解这些屏。为此,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ZnS粉末屏的形成过程,局部辐射,老化和场致发光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