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7篇
数学   1篇
  202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缓慢炭化部分氧化对制备煤质活性炭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炭化升温速度、炭化低温区引入空气部分氧化对活性炭制备过程中炭化阶段、炭化物结构、活性炭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化时低温部分氧化可提高炭化物得率,使炭化物微晶的d002值升高和Lc值减小;而较慢的炭化升温速度有利于制备优质活性炭。缓慢炭化、部分氧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炭化路径,使炭化向生成取向性差、难石墨化、各向同性、呒定形炭多的炭化物的方向进行;并讨论了它们控制炭化的作用机理。以此为指导,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煤经热处理(炭化)以及煤与KOH共炭化对酸洗脱灰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经炭化再用盐酸洗涤,可以在缓和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酸洗脱灰率;煤与KOH共炭化后再酸洗,不仅对煤中的粘土、黄铁矿等无机矿物质有很好的效果,还特别适于脱除在一般情况下都难以除去的石英矿物。  相似文献   
3.
聚苯胺内方形微米管和方形微米棒的可控制备和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久明  朱英  解强  万梅香  江雷 《高分子学报》2008,(11):1049-1054
以柠檬酸为掺杂剂、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通过改变苯胺单体的浓度实现了聚苯胺微/纳米结构的可控的自组装制备.在较高苯胺单体浓度时,自组装得到具有内方形的导电态聚苯胺微米管,其直径约为580~300nm,管壁厚约为80 nm.而在极稀的苯胺单体浓度时,自组装得到正方形横截面的方形微米棒,其横截面的边长约为690~290 nm,长度约为1~40μm.结构表征结果证明,所得的微米方形棒是N—N单键结合的聚氮烷;而延长聚合反应时间,则可得到本征态聚苯胺微米管.  相似文献   
4.
基于ARMA(p,q)利息力生存年金精算现值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企业年金是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价的合理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是基于一般的ARM A(p,q)模型得到了随机利率下生存年金的精算现值模型,分别给出了年金给付的一阶矩和二阶矩,这对年金保险的合理收费和避免收不抵支情况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煤经热处理以及煤与KOH共炭化地酸洗脱灰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经炭化再用盐酸洗涤,可以在缓和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酸洗脱灰率,煤与KOH共炭化后再酸洗,不仅对煤中的粘土,黄铁矿等无机矿物质有很好的效果,还特别适于脱除在一般情况下都难以除去的石英矿物。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学生对吸附单元操作基础知识的理解、提升实验研究技能,设计了“活性炭表面改性及其苯吸附性能研究”综合性实验项目。该项目设立了吸附剂基本性质分析、表面改性、吸附性能表征及动态吸附等内容,分别训练学生实验研究、实验操作、仪器表征、图谱解析及实验结果总结分析的能力。经过实验训练,学生掌握了N2吸/脱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仪器操作与图谱解析方法;学会了表面改性实验及活性炭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和动态吸附性能测试的实验方法与结果的归纳分析;还结合所学吸附单元操作基本原理,研究揭示实验研究的规律性结果。本综合性实验在加强学生对吸附单元操作相关知识掌握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模化城市生活垃圾衍生燃料制备及热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为保证城市固体废弃物(MSW)或垃圾衍生燃料(RDF)研究过程中所用样品的典型性和可重复性,首先根据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典型组成人工配制了垃圾衍生燃料(aRDF),分析了aRDF的组成,采用热重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TG-FTIR)联用技术研究了aRDF的热解特性,并采用差减微商法计算了热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aRDF体现了我国MSW构成的主要特点,且与实际焚烧等过程的垃圾原料更为接近;aRDF在低温热解过程中,氯的释放与芳族化合物的产生处于不同的温度区间,并且缓慢的升温速度加大了HCl和芳族化合物释放的温度区间差异。这为避免高温下HCl对设备的腐蚀、减少甚至消除PCDD/Fs的形成提供了可能。aRDF的热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其活化能在64.6 kJ/mol~136kJ/mol的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8.
铜/活性炭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极材料的开发与完善是提高电容器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烟煤为炭质原料、硝酸铜为添加剂催化制备了铜/活性炭复合材料,并对氧化铜电极、活性炭电极和铜/活性炭复合材料电极进行了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电压保持能力等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活性炭中含有适量的铜可与活性炭产生协同效应,铜/炭复合材料的电容量高于纯氧化铜电极和活性炭电极的电容量之和,含铜20%的活性炭比电容量可达67.5 F/g,是同样条件制得的无铜活性炭比电容量的1.72倍;含铜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容量特性和较小的阻抗;但其开路电压的自保持性能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