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2篇
力学   2篇
数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分层树模型来实现图像实时超分辨率重建.其核心思想是在压缩的图像空间中训练分层树,来获得最优树节点参数和叶子节点回归矩阵,从而达到实时目的.与原始的分层树模型相比,有如下改进·在图像预处理部分,提出通过幅值、相位、频率变换极大压缩图像空间,从而加快训练速度和提高重建质量.在模型设计部分,去掉将低分辨率图像线性插值这一步骤,提出将低分辨率图像和高分辨率图像直接进行回归训练,从而减少模型参数数量·在理论部分,从泰勒展式的角度和离散余弦变换(DCT)的角度分别解释了模型设计和图像空间压缩的合理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传统实时超分辨率重建方法中,所提出的新方法在重建效果上有较明显优势.同时与其他超分辨率模型相比,新方法所需参数较少,可极大节省硬件成本.模型可应用于以CPU为主的移动设备进行图像或视频的快速超分辨率重建.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单/多列车运行优化控制问题.首先建立了面向节能的单列车能耗优化模型,采用节能控制策略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节能运行的速度距离曲线;其次对多列车多区段的节能运行进行优化控制设计,以再生能量利用最大化为目标,分别建立多列车能耗优化通用模型和高峰/非高峰情形下优化模型,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模型,得出使总能耗最低的列车运行方案;最后针对晚点情况下追踪运行的多列车运行优化控制问题,分别建立随机和非随机晚点情况下实时控制模型,求解得到耗能最少的列车运行曲线.  相似文献   
3.
论文研究非自反Banach空间中Hille-Yosida算子的非线性Lipschitz扰动.首先,证明Hille-Yosida算子的非线性Lipschitz扰动诱导的微分方程的温和解构成非线性指数有界Lipschitz半群;其次,证明非线性扰动半群保持原半群的直接范数连续性质.获得的结果是线性算子半群某些结论的非线性推广.  相似文献   
4.
基于DELFT3D模型研究了清澜-八门湾潟湖的水位分布和潮汐波内部结构,以及由于人类开垦引起的海岸线变化(以1962年、1985年和2008年为例)对潟湖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澜-八门湾潟湖潮汐是由多种分潮耦合而成的复杂驻波,其中K1O1M2S2M4分潮的影响最大。由湾外向湾内传输,由于湾内红树林和浅滩引起的底部损耗增加,M2S2K1O1分潮幅值减弱;M4分潮幅值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浅水增幅效应;M2S2分潮相位在文教河和文昌江领域表现出明显的干湿效应。不同年代海岸线的研究表明,1985年和2008年间,人类复垦导致潟湖及其潮汐汊道附近的红树林和滩涂区域严重破坏,海岸线缩减,引发了水位降低、纳潮量减少和潟湖潮汐汊道底摩擦弱化,从而削弱了干湿、潮呛和浅水效应。后果提示持续的人类复垦活动将会引发清澜-八门湾潮汐水动力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能导致未来发生更大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2个三元铜(Ⅱ)配合物:[ Cu(AMB)(L-Tyr)Cl]·1.2H2O(1)和[Cu2(AMB) 2(NAA)2Cl2]·H2O(2)[ AMB=2-氨甲基苯并咪唑,L-Tyr=L-酪氨酸,NAA=萘乙酸根],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和UV-Vis对配合物1和2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1...  相似文献   
6.
基于DELFT3D模型研究了清澜-八门湾潟湖的水位分布和潮汐波内部结构,以及由于人类开垦引起的海岸线变化(以1962年、1985年和2008年为例)对潟湖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澜-八门湾潟湖潮汐是由多种分潮耦合而成的复杂驻波,其中K_1,O_1,M_2,S_2和M_4分潮的影响最大。由湾外向湾内传输,由于湾内红树林和浅滩引起的底部损耗增加,M_2,S_2,K_1和O_1分潮幅值减弱;M_4分潮幅值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浅水增幅效应;M_2和S_2分潮相位在文教河和文昌江领域表现出明显的干湿效应。不同年代海岸线的研究表明,1985年和2008年间,人类复垦导致潟湖及其潮汐汊道附近的红树林和滩涂区域严重破坏,海岸线缩减,引发了水位降低、纳潮量减少和潟湖潮汐汊道底摩擦弱化,从而削弱了干湿、潮呛和浅水效应。后果提示持续的人类复垦活动将会引发清澜-八门湾潮汐水动力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能导致未来发生更大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热合成法,以五氯化钼(MoCl5)为钼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结构导向剂和还原剂,制备了二氧化钼(MoO2)纳米颗粒,对纳米材料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子自旋共振谱(EPR)等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MoO2纳米颗粒粒度约18 nm,粒度均匀,具有丰富的氧缺陷,在650~1 100 nm的近红外区具有良好的光吸收能力。光热测试表明该材料100 μg·mL-1的水溶液10 min内升温达31.5℃,光热转换率高达67.9%,并且具有优异的光热稳定性。细胞毒性实验表明低剂量的该纳米材料对细胞几乎没有毒性,且对肝癌细胞的光热杀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