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赵春宾  袁荞龙  黄葆同 《化学学报》2007,65(21):2443-2448
在含表面活性剂的水相体系中, 用一系列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 得到了高分子量低支化度聚乙烯. 研究表明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中苯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对乙烯聚合活性和聚合物的分子量有所影响. 提高配合物酚氧环上取代基的吸电子性, 聚合活性相应增加, 但聚乙烯的分子量降低; 而增加苯胺环上取代基的空间位阻, 聚合活性和聚乙烯的分子量均增加. 粘度法测得由水相聚合得到的聚乙烯的分子量在104~105范围内. DSC测得该聚乙烯的结晶度在50%~70%之间, 熔点在115~137 ℃范围内. GPC分析表明用环辛二烯合镍[Ni(COD)2]助催化乙烯, 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随酚氧环上取代基电负性增加而从双峰到单峰变化, 动态流变学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聚乙烯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分别合成了以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为核的超支化聚(胺-酯),并对其进行了红外测定、羟值测定、粘度测定等表征。采用化学键合方法将其涂于毛细管内壁,并测定涂层柱的电渗流以及对碱性蛋白质的分离能力,结果表明,涂层柱能有效地抑制碱性蛋白质在毛细管内壁上的吸附,大大降低电渗流;以三羟甲基丙烷为核的超支化聚(胺-酯)涂层柱的塔板数达105/m,而以季戊四醇为核的超支化聚(胺-酯)涂层柱的分离柱效更高,塔板数达107/m。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类涂层柱都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用水杨醛对第一代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通过Schiff碱缩合反应进行修饰,然后再与TiCl4.2THF反应,得到了树状大分子负载的钛配合物,并用1H-NMR、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和电喷雾电离质谱法(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甲基铝氧烷(MAO)活化,将其用作乙烯聚合的催化剂前体.当Al/Ti比为1000时,可得良好的活性.聚乙烯的粘弹性能表明材料为超高分子量的聚乙烯.  相似文献   
4.
以 1,1,1 三羟甲基丙烷、丙烯酸甲酯和二乙醇胺为原料合成出超支化聚 (胺 酯 ) ,通过物理吸附方法将其涂布于熔融毛细管柱内表面 ;该方法制备的涂层柱能有效地抑制电渗流和蛋白质在毛细管壁的吸附作用 ;在pH 5 .0的缓冲液中 ,碱性蛋白质的平均柱效为 5 .1× 10 5理论塔板数 /m ,且涂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