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13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苯脱氢铁系催化剂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穆斯堡尔法对乙苯脱氢铁系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前催化剂中的铁主要以α-Fe_2O_3和α-FeOOH的形式存在,在反应中主要组分为Fe_3O_4。用K_2CO_3和α-Fe_2O_3在高温下加热可以生成KFeO_2,后者在室温下很不稳定,在同样条件下很容易转化为Fe_3O_4。但钾的存在可促进催化剂中Fe~(3+)还原为Fe~(2+),有利于电子的交换,对催化活性起着助催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波辐照增强原煤磁分离脱硫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57)Fe穆斯堡尔谱学方法,研究微波-磁分离法脱硫机理及微波辐照深度对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选择性介质加热,可以激励煤中顺磁性黄铁矿FeS_2热解,使其转化为非化学计量的磁黄铁矿Fe_(1-x)S(0相似文献   
3.
57Fe Mossbauer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Fe-Zn binary metal oxide sorbent in the process of high-temperature fuel gas desulfurization. The results of phase analyses show that Fe-Zn binary metal oxide sorbent is rapidly reduced in hot fuel gas and decomposed to new phases of highly dispersed microcrystalline elemental iron and zinc oxide, both of which become the active desulfurization constituents. A complementary and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active iron acting as a high sulfur capacity constituent and active zinc oxide acting as a deep refining desulfurization constituent exists in this type of sorbent for hot fuel gas desulfurization.  相似文献   
4.
采用~(57)Fe M(?)ssbauer谱学方法,跟踪考察新一代Fe-Zn二元金属氧化物脱硫剂在高温燃气脱硫过程中的相态变化.结果表明,该脱硫剂在高温燃气中迅速还原,分解析出活性脱硫组分——高分散微晶态零价铁和氧化锌新相.前者承担提高硫容的粗脱硫功能,后者承担提高净化度的精细深度脱硫功能,两者存在互补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6.
7.
Hg原子6 ̄3P_1→6 ̄1S_0态253.652nm紫外辐射是系际交叉跃迁最著名的一例,可归因于其单重态6 ̄1P_1与三重态6 ̄3P_1的组态混合.计算结果表明,对于Hg原子的6s6p组态,LS耦合方式仍是其较好描述.  相似文献   
8.
 一、原子核的电四极矩原子核的内禀电四极矩,来源于核电荷的非球形分布,一般可用并矢或(3×3)二秩不可约张量表示。如果选择核自旋轴I(沿z轴)为核电四极矩主轴,由于核对自旋轴的旋转对称性,电四极矩仅有一个独立分量,称为标量电四极矩.  相似文献   
9.
用穆斯堡尔谱考察以化学形式结合到煤中的铁催化剂和以物理形式外加等量铁催化剂对内蒙红旗褐煤加氢液化的催化活性,发现残渣中γ-Fe/Fe_(1-x)S比越大,液化产率越高,表明γ-Fe是一种较Fe_(1-x)S活性更高的新的活性相。离子交换煤中的Fe~(3+)离子由于粒度细小,分布均匀,易转化为γ-Fe相,因而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人们从事光谱研究所积累的大量资料,从电磁波发射或吸收的分立特征方面,为1913年玻尔提出原子体系量子态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和进一步的验证;而1914年的夫兰克-赫兹实验则从另一方面即从低速电子与原子在非弹性碰撞过程中能量交换的分立特征上,直接取得了原子激发能的数据,证明了量子态的存在,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