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化学   8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
基于普通的能斯特方程, 建立了单原子层平衡电势的热力学模型. 据此, 分析了单原子层覆盖度以及电吸附价与欠电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获得了沉积物与衬底之间干涉特性. 并且分析了Bi-Te基体系欠电势沉积热力学特性. 通过对Bi欠电势沉积在几个不同的金属衬底体系的分析阐明了功函数随覆盖度的变化机制. 研究了铋离子的浓度变化对铋的欠电势及覆盖度的影响关系, 结果表明, 铋在铂上欠电势沉积的体系在整个欠电势范围内具有恒定的电吸附价, 而铋在覆盖了一层碲的铂衬底上欠电势沉积的体系其电吸附价随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 从热力学理论角度对铋在碲覆盖的衬底上导致欠电势负移的特性给予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一维铁磁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调控及其磁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维铁磁金属纳米材料不但具有普通纳米粒子的各种特殊效应,而且具有独特的形状各向异性和磁各向异性,是构筑新型电磁功能材料的重要组元,在高密度磁记录、敏感元器件、电磁波吸收、催化剂、医学和生物功能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本文以一维铁磁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为评述线索,重点论述了一维铁磁金属纳米材料的形貌参数(包括直径、长度、长径比),晶面取向等微观结构的调控方法以及结构对磁性能的影响规律,指出发展新型的一维铁磁纳米材料的结构控制方法,研究一维材料的定向排布及组装技术,并从更深层次揭示一维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开发一维铁磁纳米材料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朱文  杨君友  周东祥  樊希安  段兴凯 《化学学报》2007,65(20):2273-2278
研究了碲在金衬底上的不可逆吸附行为特征及其对碲原子欠电位沉积行为的影响. 同时也探讨了碲原子于金衬底上的欠电位沉积机制. 结果显示在开路条件下碲原子在金衬底表面具有不可逆的吸附行为, 证实了在金的双电层范围内很难将这种碲的吸附物移走. 为了完全移走碲的吸附物, 需要采用特定的电化学清洗程序. 发现碲的吸附物移走发生在电位循环至金的氧化区域, 且在该区域这种碲的吸附物移走与金的表面氧化同时发生. 扫描速率分析结果证实碲欠电位沉积在金表面符合Sanchez-Maestre模型的三个标准, 说明碲原子于金衬底上欠电位沉积符合二维形核和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4.
微波辐射在制备竹节活性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以竹节废料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氯化锌法制备优质活性炭的可行性.探讨了微波功率.活化时间及氯化锌浓度对产品各项指标的影响.得到了微波辐射氯化锌法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微波功率350W、活化时间5min、氯化锌浓度40%.用此工艺制得的活性炭碘吸附值1088.4mg/g、亚甲基蓝脱色力22.0ml/0.1g.得率39.2%.该工艺所需活化时间为传统方法的1/36,产品活性炭亚甲基蓝脱色力为国家一级标准的1.83倍(GB/T13496.10-1999).微波辐射法所制活性炭比传统方法所制活性炭具有更加发达的孔隙结构,且孔隙的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5.
仅通过控制Fe(CO)3的热解温度(Td),用气流诱导法制备了化学组成与结构可控的多晶铁纤维。研究了热解温度对多晶铁纤维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影响规律以及多晶铁纤维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多晶铁纤维的直径为100~300 nm、长径比为10~40,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多晶铁纤维的晶型结构更完整,晶粒尺寸在8~61 nm 内增大,组成多晶铁纤维的纳米晶粒子在600 ℃由颗粒状变为层片状,且在较高和较低的热解温度下易于获得铁元素含量高的多晶铁纤维。多晶铁纤维的形成是由于自发磁化的铁纳米晶粒子在气流的诱导作用下自组装成一维结构。  相似文献   
6.
电化学原子层外延法制备碲化铋薄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电化学原子层外延法制备碲化铋薄膜;电化学原子层外延;欠电位;碲化铋;热电薄膜  相似文献   
7.
四氧化三铁中空/螺旋纤维的制备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柠檬酸铁为原料, 利用有机凝胶热分解法在低升温速率下热处理并还原制备了Fe3O4中空/螺旋纤维. 通过TG/DTA, XRD和SEM对前驱体纤维热分解过程、产物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产物主要由80%的中空纤维和20%的螺旋纤维组成, 其中中空纤维的直径为6 μm左右, 壁厚为500 nm. 螺旋纤维的直径为6~10 μm, 螺旋纤维是由具有不同旋向的宽度为4~6 μm的带状纤维卷曲而成, 带状纤维的外表面壳层均匀密实, 其厚度为600 nm左右, 而内层疏松且不规则. Fe3O4中空/螺旋纤维是由晶粒尺寸为60 nm左右的纳米颗粒构成, 并有少量的介孔. 分析了中空纤维和螺旋纤维的形成机理, 直径较小的前驱体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内部凝胶向表层迁移收缩形成中空纤维; 螺旋纤维是由直径较大的前驱体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强大的热应力导致纤维产生螺旋破裂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低温湿化学法制备了形貌可调的Te纳米线/棒. 考察了反应温度和还原剂滴加速率对产物的物相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 Te纳米线的长度逐渐变小, 直径逐渐增大; 随着还原剂滴加速率减慢, 产物Te纳米线长度增加, 直径增大. 通过考察不同反应阶段产物的形貌和结构, 可推测Te纳米线/棒的生长模式为: 反应初期, 溶解在乙二醇内的TeO2被还原为亚稳态的活性α-Te和稳态的τ-Te, 随着反应的进行, 亚稳态的活性α-Te将重新溶解, 并被还原为稳态的τ-Te析出. τ-Te沿[001]方向轴向生长的特性应归因于其晶体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