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15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按薄膜荧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从物理薄膜、化学薄膜和自组装单层膜等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薄膜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 展望了薄膜荧光传感器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光学薄膜氧气传感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学薄膜氧气传感器具有检测精度高、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近年来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按光学薄膜氧气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分类扼要综述了光学薄膜氧气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水溶性共轭聚合物在化学、医学、生命科学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利用其独特的光化学和光物理性质,研究者们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进展,进而拓展了聚合物的应用范围.共轭聚合物是一种由多个重复发光单元通过彼此间共轭而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对其结构的精准调控,可以获得具有不同性能的功能性分子.其中,通过改变其主链结构,可以获得具有不同吸收和发射波长的荧光探针;通过对侧链结构修饰以水溶性基团和/或选择性识别分子,可以实现与特定靶标间的静电作用或者特异性结合,进而实现选择性识别的目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溶性共轭聚合物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水溶性共轭聚合物在DNA检测、蛋白质检测、细胞和细菌的检测与区分以及细胞成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新一代荧光探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被誉为多参数、多功能的第二代荧光探针3-羟基黄酮类衍生物的光物理特性及其在微环境极性、微相变和相分离、膜电位测定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金属表面增强荧光现象、产生机理及其应用.粗糙金属和超薄光滑金属表面均可表现出荧光增强效应,但这两种表面增强荧光产生的机理不同,所发出的荧光性质也不同.粗糙金属表面增强荧光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加快了处于基质表面附近的荧光物种的辐射衰减过程,而超薄光滑金属表面增强荧光则是激发态荧光物种与金属表面的等离子体耦合共振的结果.与粗糙金属表面增强荧光不同,超薄光滑金属表面增强荧光具有突出的方向性.金属表面增强荧光已经开始在DNA无损检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免疫分析等领域获得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6.
将传感元素芘经由柔性长臂——丙二胺和3-缩水甘油丙醚基三甲氧基硅烷化学结合于石英玻片表面, 得到一种新型光致发光薄膜材料. 研究表明, 不论在湿态还是在干态, 该薄膜均具有芘单体及其激基缔合物的荧光发射特征. 通过静态荧光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研究, 发现激基缔合物荧光发射主要来自于基态二聚体直接激发所形成激基缔合物. 激基缔合物结构包含具有“三明治”结构的正常激基缔合物和部分重叠的变形激基缔合物结构. 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等二元羧酸的存在对固定化芘的单体和激基缔合物的荧光发射均表现出敏化作用, 但敏化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因二元羧酸链长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来讲,二元羧酸的链长越长, 平衡所需时间越长. 二元羧酸敏化作用对时间的依赖性被归因于分子链插入所引起的薄膜表面固定化传感元素(荧光活性小分子)空间分布的改变. 以甲酸或乙酸代替二元羧酸进行实验并未发现类似的敏化作用. 实验所得功能薄膜对二元羧酸的响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  相似文献   
7.
共轭聚合物类的有机共轭分子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离域效应,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另外该类材料骨架结构丰富、能带可调、易于修饰与制备,使得这类材料除了在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和光伏电池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之外,在生物成像、生物传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生物电子体系构建和应...  相似文献   
8.
将多环芳烃芘经含三乙基四胺结构的连接臂化学单层组装于玻璃基质表面, 制备了一种荧光薄膜材料. 荧光测量结果表明, 醋酸铜、酒石酸铜、柠檬酸铜等有机铜盐可以显著猝灭薄膜荧光, 而且猝灭过程可逆; 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等无机铜盐对薄膜荧光影响不大; 醋酸锌、醋酸铅、醋酸钴、醋酸镍等其它醋酸盐对有机铜盐的检测影响轻微. 荧光寿命测定表明, 醋酸铜对上述薄膜荧光的猝灭遵循静态猝灭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金属表面增强荧光现象、产生机理及其应用。粗糙金属和超薄光滑金属表面均可表现出荧光增强效应,但这两种表面增强荧光产生的机理不同,所发出的荧光性质也不同。粗糙金属表面增强荧光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加快了处于基质表面附近的荧光物种的辐射衰减过程,而超薄光滑金属表面增强荧光则是激发态荧光物种与金属表面的等离子体耦合共振的结果。与粗糙金属表面增强荧光不同,超薄光滑金属表面增强荧光具有突出的方向性。金属表面增强荧光已经开始在DNA无损检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免疫分析等领域获得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