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化学   55篇
晶体学   1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刘晔  赵转云 《分子催化》1996,10(4):257-262
在无水无氧氮气保护的条件下,制备C60的过渡金属络合物,对其进行了表征,以此新络合物为催化剂,研究它对1-庚烯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它具有使1-庚烯环化生成1,2-二甲基环戊烷的独特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汤颖  刘晔  路勇  朱萍  何鸣元 《催化学报》2007,28(4):321-326
采用共沉淀法,用不同金属盐为Cu源和Zn源合成了一系列CuZnAl水滑石,以此为前体经600℃焙烧后制得相应催化剂.用硝酸盐和醋酸盐合成的水滑石结晶度高,其衍生催化剂比表面积大、Cu的分散性好且易于还原;而用硫酸盐和盐酸盐合成的水滑石结晶度差,其衍生催化剂比表面积小、Cu的分散性差且不易还原.反应评价结果显示,用硝酸盐和醋酸盐制得的催化剂活性高、反应稳定性好;而用硫酸盐和盐酸盐制得的催化剂由于低的Cu表面积以及S和Cl的毒化作用而几乎无催化活性.在醋酸盐制备的催化剂上,产物干气中CO的浓度明显较低,在250℃和WHSV=3.28 h-1的条件下约为0.03%~0.04%,仅为硝酸盐所制催化剂上CO浓度的1/5;在210℃和WHSV=0.5 h-1的条件下,该催化剂上甲醇几乎完全转化,同时CO浓度降至约0.005%.N2O滴定、CO2程序升温脱附和程序升温还原结果显示,用醋酸盐和硝酸盐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极相近的Cu表面积和表面碱性,但前者CuO的还原峰温较后者低近70℃,归因于ZnO与CuO间的强相互作用,这是催化剂具有良好选择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
便携式GC-MS在应急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先宝  刘晔 《分析测试学报》2007,26(Z1):206-207
在2006年一次突发性有机物污染事故中,运载30吨液态危险品(苯乙烯)的槽罐车,发生侧翻,部分运输物质泄漏到农田中,用便携式GC-MS进行应急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在化学工业、合成天然产物及生物活性物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催化剂体系是交叉偶联反应研究的核心。环钯化合物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在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中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引起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不断有新的环钯化合物被合成出来,其催化性能也得到了研究。本文综述了环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Heck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汤颖  刘晔  路勇  朱萍  何鸣元 《催化学报》2006,27(10):857-862
 以类层柱CuZnAl水滑石为前体,经不同温度焙烧制备了一系列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催化剂. 在250 ℃、 水/甲醇比1.3和重时空速2.5 h-1下的反应结果表明, 600 ℃焙烧的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而≤500 ℃和≥700 ℃焙烧后的催化剂活性较差. 热重、 X射线衍射、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还原分析结果表明, 600 ℃焙烧时水滑石分解较为完全,析出纳米CuO粒子的同时伴生CuAl2O4尖晶石相,进而在反应过程中对金属Cu纳米粒子和ZnO起到良好的隔离和稳定作用. 焙烧温度≥700 ℃时CuO纳米粒子发生二次团聚,同时CuAl2O4尖晶石相大量生成,造成催化活性位减少,活性较低; 而焙烧温度≤500 ℃时水滑石分解不完全,生成 (Cu,Zn)AlxOy(CO3)z复合物且无尖晶石相伴生,造成反应中金属Cu纳米粒子和ZnO聚集,导致催化剂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在化学工业、合成天然产物及生物活性物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催化剂体系是交叉偶联反应研究的核心.环钯化合物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在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中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引起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不断有新的环钯化合物被合成出来,其催化性能也得到了研究.本文综述了环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Heck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合成的具有萤石结构的Ce0.8Gd0.2O1.9(CGO)复合氧化物为载体,用初湿浸润法制备了负载型Pt催化剂.纯异辛烷的重整反应结果显示,600和800℃焙烧的催化剂达到了热力学平衡转化,1000℃焙烧会导致Pt的聚集和氧化物的严重烧结,因而催化剂活性较差.抗硫测试表明,800℃焙烧的催化剂抗硫性能最好,在300μg/g硫存在下,100h内异辛烷均接近完全转化;在500μg/g硫存在下催化剂仍表现出良好抗硫性能.程序升温还原和X射线分析结果显示.800℃焙烧时Pt与CGO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同时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这是催化剂具有抗硫性能并且抗硫作用持久的根本原因.反应条件下噻吩硫完全转化成H2S,硫的转化可能是通过氧化-还原机理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并发度和线性熵作为纠缠度量研究了两个驱动两能级原子和真空场相互作用系统中的纠缠动力学特性,分析了经典驱动场频率、原子和经典场的耦合系数以及参数α对并发度和线性熵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调控经典驱动场能够提高两原子之间和两原子与场之间的纠缠,实现两原子之间纠缠突然死亡现象的操控,理论上提供了一种调控纠缠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We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properties in Au and Ag cubic nanoparticles and find a novel plasmonic mode that exhibits simultaneous low extinction and high local field enhancement properties. We analyse this mod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by looking a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local field intensity, energy flux, absorption and charge density. We find that in the mode the polarized charge is highly densified in a very limited volume around the corner of the nanocube and results in very strong local field enhancement. Perturbations of the incident energy flux and light absorption are also strongly localized in this small volume of the corner region, leading to both low absorption and low scattering cross section. As a result, the extinction is low for the mode. Metal nanoparticles involving such peculiar modes may be useful for constructing nonlinear compound materials with low linear absorption and high nonlinearity.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60 MeV质子束流,开展了NAND (not and) flash存储器的质子辐照实验,获取了浮栅单元的单粒子翻转截面,分析了浮栅单元错误的退火规律,研究了质子辐照对浮栅单元的数据保存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浮栅单元单粒子翻转截面随质子能量的升高而增大,随质子注量的升高而减小.浮栅单元错误随着退火时间的推移持续增多,该效应在低能量质子入射时更为明显.经质子辐照后,浮栅单元的数据保存能力有明显的退化.分析认为高能质子通过与靶原子的核反应,间接电离导致浮栅单元发生单粒子翻转,翻转截面与质子注量的相关性是因为浮栅单元单粒子敏感性的差异.质子引起的非电离损伤会在隧穿氧化层形成部分永久性的缺陷损伤,产生可以泄漏浮栅电子的多辅助陷阱导电通道,导致浮栅单元错误增多及数据保存能力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