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化学   55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19篇
物理学   4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制备了基于不同厚度(100~500 nm)多孔TiO2层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并用SEM、XRD、紫外-可见吸收谱、电压-电流曲线、电化学阻抗谱进行了表征. 研究发现, 多孔TiO2薄膜厚度对电池性能有很大影响, 即随着多孔TiO2薄膜厚度的增加, 短路电流略有提高, 而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呈下降趋势;但同时, 较厚的多孔TiO2薄膜可有效减弱滞回现象. 进一步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和暗态电流-电压曲线研究了载流子复合. 电化学阻抗谱表明, 膜厚增加会增大载流子复合但不会改变二极管理想因子. 通过拟合暗态电流-电压曲线得到反向饱和电流, 随着膜厚增加, 反向饱和电流会增大, 从而加剧了载流子复合. 通过优化多孔TiO2薄膜厚度, 基于150 nm多孔TiO2薄膜钙钛矿电池的认证效率达到15.56%.  相似文献   
92.
ZnS-CdS核壳纳米微晶的制备与光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核壳结构ZnS/CdS纳米微晶.以XRD、TEM表征其结构、粒度和形貌,UV、PL表征其光学性能.制得的纳米微晶近似呈球形,粒径4~5nm.研究了不同CdS壳层厚度的ZnS/CdS纳米微晶的光学性能,PL谱表明壳层CdS的修饰可减少ZnS的表面缺陷,表面态发射和非辐射跃迁减少,带边直接复合发光的几率增大,发光效率大大提高;在壳层CdS达到一定厚度时,PL谱却表现为CdS的特征发射,同时发现核心ZnS对壳层CdS的发光具有增强作用,提出了ZnS/CdS发光机理的能带模型.  相似文献   
93.
合成大麻素是目前世界上滥用最多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之一,其结构多变,更新迅速,目前已发展至新型第八代吲哚/吲唑酰胺类。近年来与吲哚/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相关的案件逐渐增多,在实际案件中对缴获物中合成大麻素的定量分析需求随之增多,但相应的检验鉴定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本研究针对电子烟油中5种常见的吲哚/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同时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实验对流动相的种类、洗脱梯度、柱温、检测波长等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再结合外标法定量,实现了对5种合成大麻素的定量分析。样品用甲醇提取,在Waters ACQUITY UPLC CSH 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上进行分离,柱温35℃,流速0.3 mL/min,进样量1μL,乙腈和超纯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90 nm和302 nm。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5种合成大麻素可在10 min内完全分离,在1~1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可以达到0.9999,检出限为0.2 mg/L,定量限为0.6 mg/L,满足实际样品分析需求。采用1、10、100 mg/L 3个水平的5种合成大麻素混合标准溶液进行精密度试验,日内精密度(n=6)均小于1.5%,日间精密度(n=6)均小于2.2%。以空白电子烟油为基质样品,在2、10、50 mg/L 3个加标水平下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各待测物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5.5%~101.9%,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2%~1.5%,准确度为-4.5%~1.9%。本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灵敏、分离效果好等优点,适用于电子烟油中5种吲哚/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的定量测定,可满足相关鉴定工作的要求,也可为具有相似结构的合成大麻素的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Cu-Ni-Si系铜合金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机械性能,被广泛用于电子元器件等领域.设计Cu-Ni-Si系铜合金成分时,析出相成分的确定是关键.本文利用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方法按"析出相"设计Cu-Ni-Si系铜合金的成分.依据团簇选取准则,选定d-Ni_2Si,γ-Ni_5Si_2和β-Ni_3Si相团簇式分别为[Ni-Ni_8Si_5]Ni,[Si-Ni_(10)]Si_3和[Si-Ni_(12)]Si_3;在基体Cu含量原子分数为93.75%,95%,95.83%,96.7%和97.5%的每一成分点处,分别按析出相δ-Ni_2Si,γ-Ni_5Si_2和β-Ni3Si设计了系列Cu-Ni-Si合金的成分.合金原料在充满氩气的真空电弧炉中熔炼成合金锭,经950°C/1 h固溶水淬和450°C/4 h时效水淬处理.当合金的导电性成为成分设计的主因时,基体Cu含量分别在90%—95.63%和95.63%—97.5%成分区间时,析出相分别按d-Ni_2Si和γ-Ni_5Si_2设计;基体Cu含量大于97.5%,按d-Ni_2Si,γ-Ni_5Si_2或β-Ni3Si中任一相设计均可,导电性基本没有差别.如果合金的强度是成分设计的主因,基体Cu含量分别在90%—93.93%,93.93%—94.34%,94.34%—95.63%和95.63%—96.12%成分区间时,析出相对应于上述成分区间分别按d-Ni_2Si,γ-Ni_5Si_2,β-Ni_3Si和γ-Ni_5Si_2设计;基体Cu含量一旦大于96.12%,析出相按d-Ni_2Si,γ-Ni_5Si_2或β-Ni_3Si中任一相设计均可.  相似文献   
95.
为探讨胰岛素抵抗与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了262名非糖尿病绝经后女性腰椎L1-4和股骨颈(Femoral Neck,FN)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检测了其外周血骨转换标志物和糖代谢指标以及雌激素水平.结果发现胰岛素和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Homeosta...  相似文献   
96.
应用多光子电离技术结合飞行时间质谱仪对乙醚与水的混合团簇进行了研究,实验中观测到了多个序列的质子化团簇: (CH3CH2OCH2CH3)nH+(n=1、2…6)、(CH3CH2OCH2CH3)nH2OH+(n=1、2…4)和(CH3CH2OCH2CH3)n(H2O)2H+ (n=2、3、4)。通过对质谱的研究发现,(CH3CH2OCH2CH3)3H2OH+为幻数结构。结合从头计算理论,在B3LYP/6-31G(d)基组水平上对乙醚与水混合团簇的可能构型进行优化,得到了其稳定构型。振动频谱分析显示,团簇中最强的红外振动模式主要来自氢键中H的伸缩振动的贡献。  相似文献   
97.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DSCs)因其制备成本低、工艺简单及量子点(QDs)本身的优异性能(如尺寸效应、多激子效应)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在此类电池中,无机半导体量子点敏化剂作为吸光材料,其自身的光电性质、制备方法、表面缺陷、化学稳定性及其在TiO2光阳极上的敏化方法等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本文综述了无机半导体量子点敏化剂(包括窄带隙二元量子点、多元合金量子点及Type-Ⅱ核壳量子点)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胶体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分类阐释了量子点在TiO2光阳极表面的沉积与敏化方法,特别是双官能团辅助自组装吸附法;总结了针对提高电子注入效率和减少复合的量子点表面修饰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了QDSCs的电解质和对电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8.
Marangoni效应与液膜振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Marangoni效应的形成、发展及其与液膜振荡现象的关系,用Marangoni效应定量分析讨论了3种不同的液膜振荡体系,给出了有关数学公式,并与液膜振荡的化学本质学说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99.
通过组份替换,系统地研究了酸强度、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等各种因素对乳液中豆油水解振荡反应的影响并进一步说明了振荡机理.  相似文献   
100.
Colloidal quantum dot(CQD) solar cells have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due to their low cost and superior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Remarkable improvements in cell performances of both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QDSCs) and PbX(X = S, Se) based CQD solar cells have been achiev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PCEs) exceeding 12% were reported so far. In this review, we will focus on the recent progress in CQD solar cells. We firstly summarize the advance of CQD sensitizer materials and th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carrier collection efficiency in QDSCs, including developing multi-component alloyed CQDs and core-shell structured CQDs, as well as various methods to suppress interfacial carrier recombination. Then, we discuss the devic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of PbX CQD based solar cells and surface/interface passivation methods to increase light absorption and carrier extraction efficiencies. Finally, a short summary, challenge, and perspective are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