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化学   55篇
晶体学   12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李哲  敬超  张浩雷  曹世勋  张金仓 《中国物理 B》2011,20(4):47502-047502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f the inverse magnetocaloric effect (MCE) corresponding to martensitic transition using various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for Ni46Cu4Mn38Sn12 and Ni50CoMn34In15 Heusler alloy. Through heat capacity measurements,it is found that the "giant inverse MCE" upon martensitic transition evaluated by the Maxwell relation in these alloys are unphysical results. This is due to the coexistence of both martensitic and austenitic phases,as well as thermal hysteresis during martensitic transition. However,careful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purious results during martensitic transition can be removed using a Clausius-Clapeyron equation based on magnetization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72.
Mo/ZSM-5催化剂体系上NO的选择性催化还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哲  黄伟  谢克昌 《催化学报》2002,23(6):535-538
 首先用浸渍法在HZSM-5上负载了不同的金属元素(Mo,Sn和Ni),并比较了它们在含氧条件下对NO分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Mo/ZSM-5的催化活性最高.进一步用离子扩散法、浸渍法、物理混合法及合成法制备了四种Mo/ZSM-5样品,并以NH3为还原剂,考察了它们的NO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性能.结果表明,用离子扩散法制得的样品对NO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最高,在360℃下,NO转化率可达98%.同时,用XRD,SEM,ICP和EDS等技术对4种样品的体相和表面结构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用离子扩散法制得的样品,Mo元素在分子筛催化剂的内表面有很好的分散性,导致Mo/ZSM-5具有高的催化活性.这可能是由于Mo元素迁移到分子筛的孔道内,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了有利于NO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的某种特殊活性结构.  相似文献   
73.
浆态床FT合成中铁催化剂的穆斯堡尔谱赵玉龙,李哲(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关键词穆斯堡尔谱,铁催化剂,浆态床FT合成FT合成铁系催化剂的穆斯堡尔谱的研究工作已经发表很多,但是浆态操作条件下...  相似文献   
74.
本文采用水热法,以TiCl3为前驱物,在180℃反应24h,合成了金红相纳米TiO2棒状晶体,晶体直径为50~100nm,长度为100~200nm。当添加10mol/L NaCl作矿化剂时,晶体长度达到600~800nm。当溶液中添加KF浓度为0.05mol/L时,生成物仍为金红相,晶体直径约为50nm,长度约为100nm。当溶液中添加KF浓度为0.7mol/L时,生成纯锐钛相纳米TiO2,晶体颗粒均匀,呈四方形,边长100nm左右。当KF浓度为1mol/L时,生成物仍为锐钛相,但晶体边长降为50nm左右。实验结果表明氟离子对锐钛相的形成有很强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75.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Mo/ZSM-5催化剂样品,并以氨为还原剂对其NO选择性催化还原活性、以及NO转化的反应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Mo/ZSM-5催化剂上不会发生NO氧化成NO2的反应,也没有N2O生成,然而有少量的NO分解反应发生.在氧气存在条件下,Mo/ZSM-5催化剂上NO-NH3-O2的SCR反应遵循LH机理.NO、O2和NH3首先吸附在Mo/ZSM-5表面,吸附态NO物种与吸附NH3物种直接反应生成氮气,气相氧的作用是加强NO吸附、补充催化剂表面吸附氧物种.并由此推导出NO转化的速率方程式,分别计算和模拟了在不同O2浓度、NO浓度和反应温度条件下NO的反应速率rNO值及其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理论模拟值能够与实验值很好地吻合,所推测的机理能够很好地描述Mo-ZSM-5催化剂上NO选择性催化还原行为.  相似文献   
76.
太阳辐照绝对辐射计与国际比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测量太阳辐照度和地球辐射,研制了太阳辐照绝对辐射计(SIAR-1),对电校准腔型绝对辐射计进行了重要改进,提高了绝对精度。参加了世界气象组织在瑞士设立的世界辐射中心组织的第九届国际日射计比对,AIAR-1高于民办辐射基准0.08%。太阳辐照度监测器(STIM)同SIAR-1进行了比对,结果太阳辐照度监测器三台绝对辐射计之间平均值偏差为0.11%。SIAR-1辐射计与太阳辐照度监测器2号辐射计在0.09%以内符合。结论:太阳辐照度监测器绝对精度为0.16%。  相似文献   
77.
使用双子表面活性剂(C18-6-6Br2)合成了纳米层状MFI分子筛,这种表面活性剂是由溴代十八烷合成。对沸石样品用X-射线衍射(XRD),低温N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了表征。由N2物理吸附的数据可以得出由双子表面活性剂制备的样品具有高的N2吸附量和外比表面积。其比表面积(454 m2.g-1)远高于传统MFI分子筛,同时它的外表面积占了比表面积的50%以上。纳米层状分子筛在a-c平面拥有清晰且广阔的平面区域,但是沿着b轴的骨架的厚度却相当小。纳米层状NSUCH MFI(Nano hierarchical MFI)分子筛的催化性能以氮氧化物的催化净化来评估。结果表明,样品有着很好的去除氮氧化物的催化性能,在350℃时氮氧化物的转化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78.
基于船姿测量的舰载光电经纬仪视轴稳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哲  苏秀琴  乔永明  郝伟  陆陶 《光子学报》2009,38(6):1552-1556
利用船姿测量仪和光学编码器测出视轴稳定初始时刻的纵横摇角度和经纬仪方位俯仰角度,通过坐标变换技术将稳定点从甲板坐标系转换到大地坐标系中.实时测量由舰船摇摆引起的纵横摇角度变化量和编码器角度变化量,计算出视轴稳定点在大地坐标系中的偏离误差.利用伺服控制系统有效地补偿该误差,由此达到舰载光电经纬仪视轴稳定的目的.实际舰载跟踪试验证明了本文设计的视轴稳定系统准确度高,能够较好地隔离船摇对经纬仪视轴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李盛飞  朱险峰  刘子伟  熊奇  李哲  李彦昕 《强激光与粒子束》2023,35(5):055003-1-055003-11
针对微小铝合金管件电磁翻边工艺,现有方法将驱动线圈置于管件端部外侧,利用双频电流法产生吸引式电磁力实现翻边。然而其翻边能力不强,基于此提出一种带集磁器的吸引式电磁力翻边方法。在现有方法基础上引入集磁器,利用其能够改变磁场位形的特点,优化电磁力分布并增大轴向电磁力,达到增强翻边效果的目的。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搭建管件翻边过程的电磁-结构全耦合有限元仿真模型,对比引入不同集磁器后的翻边效果,同时分析了不同工况对电磁力分布、电磁力密度以及磁场和涡流的影响。得出阶梯型集磁器效果最佳,结果表明,该方法下管件翻边角度从38°增大到90°。进一步分析表明,其磁通密度径向分量和涡流密度环向分量分别增大到164%和135%,作用在管件上的电磁力分布改变,峰值时刻轴向电磁力体密度明显加强,增大到211%。该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对微小铝合金管件的电磁翻边成形,对拓展电磁成形技术在铝合金管件翻边上的应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0.
细菌趋化性是指有运动能力的细菌对环境化学物质梯度产生响应,趋向某些化学诱导剂或避开某些化学驱避剂的移动行为,是微生物适应环境变化而生存的一种基本属性.研究细菌趋化性对于利用细菌治理环境、控制病原菌侵染机体以及开发微生物工业项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微流控芯片可以实现对细菌趋化性的定性与定量检测,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可以更好地对细菌的微环境进行控制,有较高的灵敏度.近年来,基于微流控技术检测细菌趋化性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从微流控芯片的结构、工作方式及主要应用3个方面对近年出现的微流控趋化性检测装置进行了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