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3篇
化学   60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低温基质隔离条件下N_2O_3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温固体Ar基质条件下,通过升高基质温度和激光诱导光异构化的方法,观察了N_2O_3两种异构体asym-N_2O_3和sym-N_2O_3的红外光谱的变化,对某些吸收峰重新作了归属,并发现N_2O_3还存在第3种异构体.结合量子化学从头计算,在MP2水平上以6-31G和6-311G”为基组,得到了这种异构体的结构和振动频率,和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基本吻合,从而确定了这种异构体为tran-cis N_2O_3.  相似文献   
63.
采用空间和时间分辨的四极质谱法研究了355nm脉冲激光烧蚀高Tc超导体Y  相似文献   
64.
用发光光谱法研究了355nm脉冲激光在真空和O~2气氛中烧蚀La~2O~3产生的等离子体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对等离子体中La^+离子和LaO的空间和时间分辨发光光谱分析表明,在O~2气氛中LaO有两个生成通道:一是在靶附近的等离子体内直接生成的,另一是由La,La^+与O^2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的。测定了激光能量密度,离靶表面的距离和O~2压力对产物发光的延迟时间和发光强度的影响。此外,还讨论了激光烧蚀La~2O~3诱导产生等离子体的形成和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65.
采用超声分子束和时间分辨质谱技术研究了1064nm脉冲激光辐照下Ge(111)与Cl2的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的主要产物为GeCl2,提高入射氯分子的平动能将增加反应速率。激光能量密度对GeCl2产率呈指数关系,而对GeCl2的平动温度影响不大。升高Ge(111)表面温度也能提高反应产率。同时还讨论了近红外激光诱导GeCl2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66.
利用一步紫外激光脱附和电离的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了几种芳香烃分子:苯并[e]芘、荧蒽、肉桂酸和2,5-二羟基苯甲酸的质谱。实验结果发现,苯并[e]芘发生有效的“软”电离,属于双光子电离过程。而荧蒽需吸收三个光子才能电离。对2,5-二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在紫外脉冲激发作用下除了自身电离外,还发生了分子离子反应。  相似文献   
67.
采用射流冷却和高温瞬时热解技术研究了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热解产物的质量分布和飞行时间谱。DTBP解离率与热解温度的关系表明,1300K时DTBP全部解离。以Ar为载气时,DTBP热解产物CH3COCH3的飞行时间谱上出现双峰,而以He或N2为载气时只出现单峰,表明在射流冷却下可能有部分CH3COCH3分子与Ar生成了范德华分子CH3COCH3·Arn·此外,还讨论了射流冷却下DTBP瞬时热解的机理。  相似文献   
68.
采用上升单液滴法研完了二-(2-乙基己基)磷酸-环己烷从盐酸介质中萃取铀(Ⅳ)的动力学。测定了不同萃取条件对萃取速率的影响,提出了速率方程,并对萃取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9.
胡祖韶  秦启宗 《化学学报》1984,42(8):753-758
本文以多晶铂-10%铑丝为催化剂,研究了氨催化氧化生成氧化亚氮的反应动力学.在静态反应体系中,采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仪连续监测反应过程中NH_3和N_2O的压力变化,测得仅生成N_2O(无NO或N_2)的热丝温度范围为250~350℃.在NH_3和O_2混合气体总压力为20~300 Torr范围内,测得反应速率对NH_3分压呈一级,对O_2分压呈半级关系.该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为v=k_(app)P_(NH_3)·P_(O_2)~(1/2).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氨催化氧化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求得表观活化能为25kcal/mol.用Eley-Rideal机理对该催化反应进行了解释,认为控制反应速率的主要一步可能是气相中氨分子与化学吸附在表面上的氧原子间的反应.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