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化学   39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9篇
数学   17篇
物理学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为分析多孔材料对预混气体爆炸特性参数的影响效果,采用自主搭建的爆炸实验平台,探究不同孔隙度和厚度的多孔材料对当量比为1的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爆炸的作用行为。实验研究表明,不同孔隙度的多孔材料对爆炸火焰和超压具有促进或抑制两种不同的影响。孔隙度较小时,爆燃火焰传播速度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大而降低,并在厚度较大时,火焰有短暂的传播延时现象。孔隙度较大时,预混火焰冲击多孔材料时发生淬熄,但随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负压抽吸作用,在已爆区域一侧的材料表面产生扩散燃烧现象,且扩散燃烧程度与材料厚度成反比关系。多孔材料的固相结构能降低压力的泄放效率,同时可吸收能量,进而提高爆炸超压的上升速率,降低超压峰值。当每英寸长度孔数δ=10的多孔材料促进火焰传播时,与当量比为1的预混气体爆炸相比,超压峰值最大可提高约2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火焰冲击δ=20的多孔材料时发生淬熄,最大超压衰减可达47.17%,δ=30时最大超压衰减了24.62%。  相似文献   
62.
The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the reported surface nanobubbles are related to the substrate used and the generation method. Here, we desig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hydrophobicity of the substrate and the production method on the form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anobubbles. We choose three different substrates, dodecyltrichlorosilane(DTS) modified silicon, octadecyltrichlorosilane(OTS) modified silicon, and 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HOPG)as nanobubble substrates, and two methods of ethanol–water exchange and 4-℃ cold water to produce nanobubbles. It is found that using ethanol-water exchange method could produce more and larger nanobubbles than the 4-℃ cold water method. The contact angle of nanobubbles produced by ethanol–water exchange depends on the hydrophobicity of substrates,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ydrophobicity of substrates. More interestingly, nanoscopic contact angle approaches the macroscopic contact angle as the hydrophobicity of substrates increas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se results would be very useful to understand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nanobubbles.  相似文献   
63.
异鼠李素(IS)和芦丁(RU)是沙棘中存在的两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由于其在沙棘原料中含量低,还原性强,其标准品的制备和提纯难度较大。该研究采用乙醇溶解和高压液相制备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高纯度的IS和RU,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C/H谱进一步鉴定其化学结构。采用典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获得的IS和RU产品的均一性(瓶内和瓶内)和稳定性(长期:6个月,-20 ℃;短期:1周,4 ℃和-20 ℃)进行验证。统计分析数据表明,IS和RU产品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采用多家实验室(n = 8)联合定值方式确定所制备的IS和RU标准物质的纯度分别为99.16%和99.22%,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14%和0.13%。该研究获得的IS和RU标准物质可作参考物质用于药物分析或沙棘类产品的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为沙棘中IS和RU标准物质的制备和质量验证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标准物质的制备过程。  相似文献   
64.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对其进行监测控制刻不容缓。常用的分析检测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等具有高效快速、重现性好、可自动化操作等优点。但对环境样品中抗生素的检测存在样品前处理过程繁琐、检测灵敏度低、实验成本高等问题。结合现有的检测技术发展新型材料,对提高抗生素的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碳点(CDs)是一种尺寸介于0~10 nm之间的新型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优异的电学和光学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样品中抗生素的检测。该综述对近5年CDs与传感器、色谱分析技术结合检测抗生素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该文总结了CDs与分子印迹传感器、适配体传感器、电化学发光传感器、荧光传感器及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及其在抗生素检测中的应用;对涉及的比率型传感器、阵列传感器等先进分析方法进行了举例评述;对CDs作为色谱固定相分离抗生素进行了阐述。文献表明,CDs结合传感器检测抗生素可有效提高检测灵敏度,但对复杂环境样品中抗生素的检测还面临着构建高选择性传感器、开发新型材料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挑战;目前,CDs作为色谱固定相对抗生素的材料分离,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分离机理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总之,CDs在环境样品中抗生素的检测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随着人们对CDs的深入研究以及各种分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CDs将会在抗生素等环境污染物的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通过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EDC)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活化反应将多肽偶联到金纳米粒子表面,采用荧光光谱研究其形成的酰胺键的反应偶联效率.考察了实验条件,包括缓冲液的种类(HEPES、Tris-HCl、硼酸、PBS缓冲液)、pH值(pH 6.5~9.0)、缓冲液浓度(10, 25, 40和50 mmol/L)、NHS和EDC的浓度(NHS 0.2~1.0 mol/L,EDC 0.01~0.5 mol/L)及二者比例(0,0.5,1.0,2.0和2.5)、偶联反应时间(4, 8, 12, 24和36 h)等对偶联效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25 mmol/L 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缓冲液(pH 7.0), NHS/EDC浓度为0.4 mol/L/0.2 mol/L和24 h的反应时间为EDC-NHS活化反应将多肽偶联到金纳米粒子上的最佳实验条件.本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6.
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高温质子导体La2-xCaxCe2O7-δ(0≤x≤0.2)。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试样的相组成、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试样在水蒸气和CO2气氛中的化学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研究了不同掺杂量和不同测试气氛对La2-xCaxCe2O7-δ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 500℃烧结的试样均形成萤石型结构;试样在CO2和水蒸气气氛中表现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试样在湿润氢气气氛下的电导率明显高于干燥空气气氛,x=0.1的试样在湿润氢气气氛中具有最高的电导率,850℃时达到3.16×10-2S.cm-1,电导活化能为84.93 kJ.mol-1。  相似文献   
67.
目的:本文研究了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剂量-效应关系,并对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测。方法:研究中先建立了一个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再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25~400μg.mL-1)的试样和对照样加入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共同培养4 h,之后利用ICP-MS测定通过血脑屏障的银颗粒百分比,并采用TEM观察BBB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在相同剂量下,只有纳米银颗粒能通过血脑屏障;当纳米银颗粒的剂量小于100μg.mL-1时,血脑屏障结构完整,有约2%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当纳米银颗粒剂量在100~400μg.mL-1的范围内时,随纳米银颗粒剂量增加,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比率也会相应增加,而且血脑屏障结构被破坏的程度也相应增加。纳米银颗粒剂量为400μg.mL-1时,有约15%的纳米银颗粒通过了血脑屏障。结论:初步推断,在剂量较低时,纳米银颗粒主要通过"细胞转运机理"通过血脑屏障,当剂量大到足以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足够的细胞毒性时,"细胞毒性机理"将起主要作用。这也提示我们,即使剂量很小,纳米银颗粒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在使用含有纳米银颗粒的医用产品甚至保健品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68.
王硕  张晶  邵兵 《分析测试学报》2013,32(2):179-185
建立了测定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50种抗生素(氯霉素、磺胺、喹诺酮、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污泥样品经乙腈-水溶液超声萃取,高速冷冻离心后,提取液经过HLB柱富集和NH2柱净化;ACQUITY UPLC BEH C18柱用作色谱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甲醇(ESI+)和乙腈-水(ESI-)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目标药物使用基质外标法定量。50种目标药物的线性范围为0.50~400μg/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定量下限为0.10~5.00μg/kg,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40%~111%,相对标准偏差为2.9%~27.1%。应用此方法对北京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和剩余污泥进行检测,共检出14种药物,包括磺胺嘧啶、磺胺吡啶、磺胺甲唑、吡哌酸、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斯帕沙星、土霉素和阿奇霉素,其浓度为1.2~442.5μg/kg。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靠,适用于污泥中多种抗生素药物残留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69.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for the elastic scattering of halo nucleus 6He on proton target were measured at 82.3 MeV/u.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xe well reproduced by optical model calculations using global potential KD02 with a reduction of the depth of real volume part by a factor of 0.7. A systemat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behavior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weakly bound property of unstable nuclei.  相似文献   
70.
应用程序控温-湿法消解-氢化物发生-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水果蔬菜中的汞的定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程序控温消解仪的消解条件、氢化物-冷原子吸收的测定条件进行了探讨。在本文选择的条件下,回收率为86.99%-108.00%,相对偏差为4.6%-10.8%。该方法与国家标准方法相对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