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9篇
  免费   736篇
  国内免费   1054篇
化学   1482篇
晶体学   55篇
力学   174篇
综合类   122篇
数学   510篇
物理学   149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5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6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By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tic technique, it was confirmed that BSV RNA-1 and RNA-2 contained circular molecules and that they Were more stable than the ether viroids in thermodynamics. BSV RNAs extracted from individual diseased plants gave only one specific band on analytical polyacrylamide gel, either BSV RNA-1 or RNA-2. No plant which has yet been detected contained both. No variation whatever was observed in the electrophoresis mobility, even over a period of two and a half years for BSV RNA-1 and RNA-2.The calli developed from diseased leaves grew rather slowly compared with healthy ones. The replication of BSV RNA-1 in calli which had continuously grown for 6—8 months was evidenced by the distinct band of BSV RNA-1 on file gels.  相似文献   
62.
O157∶H7大肠埃希菌是一种致病力非常强的微生物.近年来,陆续有其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报道.1996年日本发生O157∶H7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的爆发流行,感染病例逾万人,死亡9例.2001年我国江苏及安徽等地也发生了肠出血性O157∶H7大肠埃希菌所引发的感染性腹泻事件.目前O157∶H7大肠埃希菌实验室常规检测方法为分离培养计数法,此法费时费力,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得到检测结果[1,2],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亟需开发快速检测技术.近年来,多种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如ELISA法[3]、热解质谱测定法[4]、多聚酶链反应[5]、荧光成像技术[6]、生物发…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介绍应用自制的设备所进行的毛细管色谱实验,并列举若干具体应用的实例,对毛细管色谱的定性和定量问題作一初步探讨。通过实验,我们系统地掌握了毛细管色谱柱中固定液的涂渍技术和微量、快速进样方法。用一根长82米的玻璃毛细管色谱柱,能将一国产汽油餾分,在90分钟內分离出120个色谱峯,效能达到海米2500理论塔片(正庚烷)。这一快速色谱法,从进样开始,分离了7个化合物,仅用了约0.9  相似文献   
64.
测定了不同摩尔比的全氟辛酸钠(7CFNa)-十烷基硫酸钠(C_(10)SNa)混合水溶液(加NaCl,恒定离子强度μ=0.1m)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正庚烷-水溶液界面张力)。由表(界)面张力-浓度关系求出混合体系的表(界)面吸附和临界胶团浓度(cmc)。结果表明:(1)7CFNa和C_(10)SNa在μ=0.1m的溶液中,cmc相近,两者表面活性相近;但7CFNa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强,在cmc时的表面张力可低达~23mNm~(-1)。因此,在混合溶液的表面上,7CFNa的表面活性较高,优先吸附于表面。对于各种摩尔比的混合溶液,7CF~-在表面层中的比例皆大于在溶液内部的比例。(2)正庚烷-水溶液界面上的吸附与表面吸附截然不同。7CF~-在界面吸附层中的比例低于溶液内部,表明其吸附能力比C_(10)S~-为弱。这是由于界面一边的正庚烷与C_(10)SNa碳氢链之间的作用大于与7CFNa碳氟链之间的作用。亦即碳氟链与碳氢链“互憎”作用在界面上的表现。(3)在不同摩尔比的混合溶液中,各组分的cmc接近一恒值,进一步说明混合溶液中存在碳氟链与碳氢链间的互憎作用,以致两种表面活性剂在混合溶液中(有过量无机盐时)基本上各自形成胶团。  相似文献   
65.
若干中性配体对Mo—Fe—S簇合物自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电子吸收光谱的变化研究了一些含N和含P中性配体对MoS_4~(2-)-nFeCl_2-DMF体系形成立方烷型Mo-Fe-S簇合物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66.
多原子系统的分析势能函数——对SSO和SOS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多体项展式导出了可同时适合于SSO和SOS的分析势能函数,它在整个区域内能够准确地用于分子动力学的研究,同时,使用加有极化函数的收缩分裂型高斯函数为基集合,通过HFSCF计算首先发现SOS结构。  相似文献   
67.
简要总结了我们在C=C及C=O双键低温加氢双金属催化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首先, 我们以环己烯加氢为探针反应, 证明了平行使用多种研究手段的重要性, 包括单晶表面的基础研究与DFT计算, 多晶表面的合成与表征,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测试等. 其次, 总结了双金属催化剂在其他加氢反应, 如丙烯醛C=O双键的选择性加氢, 苯的低温加氢, 以及乙炔的选择性加氢等反应中的应用. 最后, 讨论了利用金属碳化物代替贵金属Pt以减少双金属催化剂中Pt用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8.
给出了分散相粒间基体层厚度T与分散相粒径(d)、粒径分散度(σ)和分散相体积分数()的定量关系式.发现σ对T的影响与有关,不仅T随σ的增大而增大,而且越大,这种影响越显著.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直接测定了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聚丙烯(PP)/三元乙丙橡胶、PP/乙烯 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共混物的T,发现这三种共混物的T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理论预示与实验结果很好符合.  相似文献   
69.
简要总结了我们在C=C及C=O双键低温加氢双金属催化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首先, 我们以环己烯加氢为探针反应, 证明了平行使用多种研究手段的重要性, 包括单晶表面的基础研究与DFT计算, 多晶表面的合成与表征,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测试等. 其次, 总结了双金属催化剂在其他加氢反应, 如丙烯醛C=O双键的选择性加氢, 苯的低温加氢, 以及乙炔的选择性加氢等反应中的应用. 最后, 讨论了利用金属碳化物代替贵金属Pt以减少双金属催化剂中Pt用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0.
通过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法研究分离二氢叶酸还原酶体系中二氢叶酸、四氢叶酸、 NADP、 NADPH和酶5种组分,在含0.002%Brij-35的pH 9.18 50 mmol/L 的硼砂缓冲溶液中,5种组分在18min内得到基线分离.通过对其产物四氢叶酸峰面积的定量测定,计算出二氢叶酸还原酶的米氏常数,建立了毛细管电泳法对二氢叶酸还原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