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238篇
化学   387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114篇
综合类   23篇
数学   141篇
物理学   4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77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A new type of self-assembled molecule ON-OFF fluorescence probe for toxic transition metal ions, made up of thiacalix[4]arene, micelle and fluorescence group, has been studied by DFT/TDDFT method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 spectra. Since the mechanism of the optical quenching signal response of such self-assembled micelle probe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of uncertainty,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and geometric structures of the functional units of probe in the Cu~(2+) ion detecting process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mechanism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molecular transition orbital pairs method to explore the origination of ON-OFF fluorescence sign response. The results presented that the signal response mechanism of the micelle probe is ascribed to F?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 which provides new sights different from most of the conclusions by the related research work reported.  相似文献   
52.
水热法合成了2个镧系配合物[Ln(3,4-DFBA)3(phen)(H2O)]2(H2O)2(Ln=Sm (1),Ho (2);3,4-DFBA=3,4-二氟苯甲酸, phen=菲咯啉)。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2结构相同,配位数为8,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相邻的2个双核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了2D层状结构。并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XRD等手段对目标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TG-DTG技术测定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同时对配合物1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另外,还测定了这两种配合物对白色念珠菌,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以及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3.
合成了一种扩链脲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PEG-TU),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结果表明,MWCNT-PEG-TU可明显提高E-51环氧树脂/双氰双胺(DICY)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活性。利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 situ FT-IR)法研究了MWCNT-PEG-TU/E-51环氧树脂/DICY固化体系的等温固化动力学,该固化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dα/dt与α的关系曲线较好地符合Kamal自催化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54.
芳香醛、4-甲基环己酮和丙二腈在氢氧化钠存在下于95%乙醇中反应,方便地获得一系列新的2-氨基-4-芳基-6-甲基四氢化萘衍生物.本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容易操作、产率高等优点.产物的结构经过核磁、红外和高分辨质谱确定.此方法是合成此类化合物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5.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原理构建了一种新型抗体固定方法.先将抗体与寡核苷酸单链交联,再将两者的复合物与固相载体表面上的互补寡核苷酸链结合,从而将抗体固定到载体的表面.在磁珠表面对该固定方法进行实验,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以本方法构建了针对转基因Bt Cry1Ac蛋白的免疫芯片,用Cy3标记二抗对其探针固定效果进行分析,并且在芯片上对Bt Cry1 Ac蛋白进行梯度浓度检测试验.结果表明,以本方法构建的抗体芯片,探针分布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探针层分布均匀,非特异吸附小;检测灵敏度达到0.01 ~ 0.05 μg/L;此外,通过杂交核酸双链的解离成功实现了芯片的再生,有助于解决传统抗体固定方法中芯片不可再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56.
在原子尺度上构建模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准谐波近似研究了氮化硅新相(P6和P6'相)的点阵常数、弹性常数和弹性模量. 并使用β-Si3N4作基准材料来测试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研究发现β-Si3N4的晶胞常数和弹性常数与实验值吻合相当好. 研究了P6和P6'相在30~55 GPa的各向异性因子、脆性和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相属于金属性和脆性材料,且晶体的脆性和各向异性都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β相在40 GPa和300 K时会转变成P6'相. 当压强继续升高到53.2GPa时,P6'相又转化成δ相.同时研究了氮化硅的热容、体积和体模量等性质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7.
基于硝酸-盐酸-氢氟酸消解体系,建立了马弗炉-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荞麦秸秆中的Cr、Cu、Ag、Mn、Fe、As、Ni、Pb等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在微波消解的过程中,分别考察5种不同组合的混合酸体系及两种消解方法对荞麦秸秆中8种重金属测试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浓硝酸-浓盐酸-氢氟酸(6∶2∶2)混酸体系和马弗炉-微波消解样品前处理优于其他方法。在优化条件下,8种重金属加标回收率为91.2%~102%,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0.22%~4.7%,检出限为0.18~9.41μg/L。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结果可靠,能同时测定荞麦秸秆中8种重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58.
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是决定该材料能否在临床成功应用的重要标准之一。当材料与血液接触后,会引起溶血、凝血和免疫等一系列反应,机制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材料临床应用前需根据ISO 10993-4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血液相容性评价是其中重要部分,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本文总结了近年对血液相容性评价的主要方法,为今后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针对认知无线电网络(CRN)中空闲频谱感知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前向纠错和差分进化算法的多节点频谱感知算法。首先,利用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协同检测完成信号感知;然后,研究了信道噪声对频谱感知性能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前向纠错技术在信道存在噪声时对频谱感知性能的影响。仿真实验将纠错和无纠错控制信道的不同信噪比作为依据,采用三种不同的检测方法评估了本文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存在噪声的认知无线电网络中,本文算法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检测概率,且协同感知算法的性能随着节点数目的增加而提高,该算法适合应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程序。  相似文献   
60.
徐微微  龙泽荣  鹿毅  王吉德 《化学通报》2014,77(12):1157-1164
分子印迹阵列式传感器具有识别率高、选择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受到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已经在食品分析、环境分析、药物分析、临床诊断等研究领域中得到应用。分子印迹阵列式传感器是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识别元素的集成化传感器,通过各传感单元对分析物响应后产生的特征图谱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识别,不仅可用于单一目标化合物的选择性识别,还可以用于多种目标化合物同时存在时的测定。分子印迹阵列式传感器的响应信号机制主要划分为光信号、质量敏感信号和电化学信号等。本文简要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评述了基于三种信号机制的分子印迹阵列式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分子印迹阵列式传感器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