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81篇
  免费   1172篇
  国内免费   3701篇
化学   6861篇
晶体学   169篇
力学   1358篇
综合类   221篇
数学   286篇
物理学   2959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528篇
  2012年   467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496篇
  2009年   530篇
  2008年   532篇
  2007年   459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434篇
  2004年   494篇
  2003年   434篇
  2002年   366篇
  2001年   400篇
  2000年   298篇
  1999年   258篇
  1998年   248篇
  1997年   252篇
  1996年   285篇
  1995年   280篇
  1994年   203篇
  1993年   227篇
  1992年   226篇
  1991年   224篇
  1990年   178篇
  1989年   165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13C-丙酮是表征分子筛酸性的重要探针分子,其13C化学位移是分子筛孔道限域效应与酸强度(可以用去质子化能来表征)协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揭示影响丙酮羰基13C化学位移的主导因素,采用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分布在分子筛外表面、孔口、内表面及不同尺寸孔道内的Br?nsted酸位对吸附丙酮羰基13C化学位移的影响,发现丙酮在分子筛体系呈现氢键吸附的形式.计算结果表明,吸附丙酮羰基13C化学位移随分子筛固有酸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不存在定量的线性关系;在限域较强的孔道内13C化学位移变化非常大,分子筛限域效应越强(丙酮吸附能越大)则羰基13C化学位移越大,并且与吸附能呈线性关系,这说明丙酮羰基13C化学位移可以用来定量描述分子筛孔道限域效应的强弱.  相似文献   
42.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u13、Cu12Zn和Cu12Zr团簇的CO2还原反应的吸附和活化能力,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Cu13团簇,Cu12Zr增强了对反应物和中间体的吸附能力,而Cu12Zn团簇降低了对反应物和中间体的吸附能力。计算了Cu13、Cu12Zr和Cu12Zn团簇上CO2还原为CO的能垒为分别为0.65、0.35和0.58 eV,CO2加氢生成HCOO的能垒为0.87、0.77和0.49 eV,而CO2加氢生成COOH的能垒为1.67、1.89和0.99 eV。Zn和Zr元素的掺杂提高了铜团簇的CO2催化还原能力,其中,表现为Cu12Zr团簇有利于CO2解离生成CO,Cu12Zn团簇有利于CO2...  相似文献   
43.
以PCN-6(Cu_(3)TATB_(2))为母体材料,Co、Fe、Mn、Zn和Ni为第2种金属,将蒸气辅助法应用于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合成中,并成功制备出PCN-6(M)(M=Co/Fe/Mn/Zn/Ni)系列双金属材料,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P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和气体吸附等技术手段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结构、形貌、组成和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PCN-6(M)系列双金属材料的PXRD衍射峰和形貌与母体材料PCN-6一致,交换的金属在材料中分布均匀,交换量(质量分数)分别为Co:12.1%,Fe:22.0%,Mn:16.1%,Zn:17.5%,Ni:16.8%,远高于相同条件下溶剂热法的金属交换量(5%左右),在气体吸附性能方面,PCN-6(Zn)、PCN-6(Ni)和PCN-6(Co)这3种双金属材料对CH_(4)和CO_(2)的吸附能力优于母体材料,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计算表明,PCN-6(Fe)对CO_(2)/CH_(4)的吸附选择性优于母体材料。通过蒸气辅助法制备双金属MOFs材料,可以提高金属的交换量并改变MOFs材料对不同气体分子的亲合力,进而提高材料对气体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蒸气辅助法为双金属MOFs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且有望用应于其它材料的制备中。  相似文献   
44.
本文将大孔树脂分离纯化黄蜀葵花中总黄酮和多糖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分离后能够同时得到含量较高的总黄酮和多糖两种附加值较高的产物。采用响应面实验方法确定大孔树脂最佳工艺为:从5种树脂中选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黄蜀葵花粗提物以20%乙醇溶解,上样浓度为45mg/mL,上样流速2mL/min;洗脱时用5BV蒸馏水富集多糖;再用3BV 40%乙醇富集总黄酮。最终可同时得到纯度分别为67.33%和52.24%的总黄酮和多糖提取物,其两者含量分别提高了58.5%和18.0%。DPPH、ABTS和FRAP的抗氧化测定结果均表明抗氧化活性强度为:总黄酮提取物>多糖提取物>粗提物。该方法能够从黄蜀葵花提取物同时分离得到总黄酮和多糖两种产物,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也显示了富集后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大大提高了黄蜀葵花中高附加产物的分离纯化效率,减少了分离过程中副产物的浪费,为黄蜀葵花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5.
杜斌  陈商涛  李荣波 《高分子通报》2023,(12):1679-1690
聚烯烃树脂具有复杂的化学组成和链结构,液相分级技术是有效识别其精细结构的常用表征手段。相对使用较为广泛的结晶分级技术,高温-温度梯度相互作用色谱技术(HT-TGIC),作为一种最新的分级方法,具有可分析无定形聚烯烃样品的优势,大大拓宽了分级技术在聚烯烃树脂中的应用范围。本文列举了温度梯度相互作用色谱(TGIC)在聚烯烃表征中的典型案列,特别是针对结晶分级技术局限的低结晶度/无定形聚烯烃树脂。基于TGIC与凝胶渗透色谱(GPC)技术的联用分析,揭示了聚烯烃材料链结构的二维信息,为性能优异的新型聚烯烃材料研发与设计提供支撑和指导。  相似文献   
46.
四环素在环境中难于降解,容易残留在环境中,影响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埃洛石纳米管是一种天然硅酸盐矿物,具有均匀的纳米中空管状结构。本文通过化学键合以牛磺酸对埃洛石纳米管表面进行修饰得到改性的埃洛石纳米管(HNTs-Tau),显著提高其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系统研究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及离子强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NTs-Tau在pH=6的弱酸性溶液下吸附效果最佳。振荡时间为2 min时,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在25℃下采用10 mg HNTs-Tau对800μg/mL的四环素溶液的吸附容量可以达到512.5 mg/g。采用4种动力学模型拟合,HNTs-Tau对四环素的吸附行为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采用2种热力学模型拟合,HNTs-Tau对四环素的吸附行为更加符合Freundlich模型,对四环素的最大吸附容量可以达到714.3 mg/g。  相似文献   
47.
本文以酒糟生物炭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化学活化改性法(HNO3、NaOH和H2O2)、有机改性法(海藻酸钠和柠檬酸)以及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改性法(FeCl3和Fe2O3)对酒糟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其吸附性能的影响,为制备高吸附性能生物炭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改性方法对酒糟生物炭吸附Cd(Ⅱ)能力影响较大。吸附实验结果显示,FeCl3改性(C1)显著降低酒糟生物炭的吸附能力,其他改性方法均提高生物炭的吸附能力。选取三类改性方法中吸附作用最好的一种进行比较,其中Fe2O3改性碳(C2)对Cd(Ⅱ)的吸附作用最强,H2O2改性炭(A3)次之,柠檬酸改性炭(B2)效果最差,三种改性生物炭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0.45%、13.49%和10.4%。(2)生物炭...  相似文献   
48.
以Fe3O4@SiO2为磁核,在其表面包裹壳聚糖,再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制得Fe3O4@SiO2@CTS镍离子印迹聚合物。采用XRD、FTIR和SEM对镍离子印迹聚合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镍离子印迹聚合物对Ni2+的最佳吸附条件为:Ni2+初始浓度为80 mg·L-1、印迹聚合物用量为25 mg、pH值为5.0、吸附时间为3 h,印迹聚合物对Ni2+的吸附量可达66.73 mg·g-1。Fe3O4@SiO2@CTS镍离子印迹聚合物对Ni2+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49.
本文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去除“一步酸溶法”提取氧化铝工艺中氯化铝溶出液的铁和镓杂质,考察了四种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杂质的能力。试验表明,D201MBP型离子交换树脂的杂质吸附率最高,最佳反应条件为树脂和溶出液质量比为1:10,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0min,溶出液浓度1~1.2(原溶出液浓度设为1),Fe和Ga的吸附率可达93%和98%,且Al的损失率仅为3.9%。在室温下,用0.5%盐酸溶液洗脱饱和树脂,可达到良好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50.
吴炜星  王莹 《电化学》2023,29(1):2215004-46
由于巨大的潜在市场,乙烯的电化学氧化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目前,主流的电化学氧化法仍以依赖于氧化还原媒介的介导氧化法为主,而这些媒介的使用在电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腐蚀性中间体,使其实际应用受到阻碍。直接电氧化法可有效规避此问题,但又受到低活性和低选择性的限制。在本工作中,我们针对目前最先进的钯催化直接氧化体系,在中性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电化学研究,以对该过程的机理获取更深入的认识。在氮气和乙烯氛围下,钯电极的循环伏安谱图有显著区别。我们发现电解过程中生成的Pd(Ⅱ)物种在乙烯氛围下可绕过原本的电化学还原路径,通过一个化学步还原为Pd(0),因此可能是乙烯氧化的活性位点。Pd(Ⅱ)物种所对应的还原峰也因此可作为乙烯吸附的数量的指标。通过电化学脉冲序列的设计,我们在钯催化剂上识别了两种具有不同吸附强度的乙烯,其强、弱吸附模式所对应的电荷转移比例约为0.3:1。弱吸附的乙烯在钯电极表面表现出可逆的吸脱附行为,而具有强吸附模式的乙烯无法通过物理过程脱附,可能指向到乙烯深度氧化过程。这项工作为进一步设计高性能乙烯直接电氧化催化剂提供了设计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