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44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4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采用化学萃取技术对表层沉积物(生物膜)的非残渣态组分(铁、锰氧化物及有机质)进行了分离, 并研究了表层沉积物(生物膜)非残渣态和残渣态组分吸附铜、锌的特性. 结果表明, 0.1 mol/L NH2OH·HCl+0.1 mol/L HNO3, (NH4)2C2O4-H2C2O4缓冲溶液和体积分数为30%的H2O2可选择性地萃取分离表层沉积物(生物膜)非残渣态的锰氧化物、铁锰氧化物和有机质, 萃取率为63.15%~97.59%, 同时对非目的组分影响较小; 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及其各组分对铜的吸附能力均大于对锌的吸附能力, 且生物膜及其各组分对铜、锌的吸附能力均高于表层沉积物及其相应组分对铜、锌的吸附能力; 表层沉积物(生物膜)非残渣态组分对铜、锌的吸附能力均大于残渣态组分, 且非残渣态组分中锰氧化物的单位吸附能力最强, 其次是铁氧化物, 而有机质的单位吸附能力较弱, 比锰氧化物低2个数量级, 说明生物膜对水体中痕量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作用强于表层沉积物, 而表层沉积物(生物膜)中金属(铁、锰)氧化物对水中痕量重金属起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2.
富硒蛹虫草试样中硒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连续浸提法研究了富硒蛹虫草中硒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碱溶态>盐溶态>水溶态>醇溶态>残渣态。可见,碱浸取是获取植物蛋白的有效途径,在富硒蛹虫草试样中硒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以气体扩散法测氨为例,比较了三种流动注射扩展线性范围方法的性能;讨论了影响分析精度的因素。把微升进样在线稀释技术同气体扩散光度法结合,测定了农药发酵液中氨态氮的含量。方法的回收率为93—106%,每小时可分析60—80个样。  相似文献   
34.
以莠去津(1)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在偶氮二异丁腈(AIBN)的引发下,于65℃聚合17 h合成了对1有特异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2)。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探索了1与MAA的最佳比例,研究了2的吸附性能力,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的选择性进行了考察。用Scatchard法分析表明,2通过氢键作用力结合,存在两种结合位点,对1的吸附存在两种形态,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1)为130.9 nmol.g-1,平衡离解常数(Kd,1)为30.8 nmol.L-1,Qmax,2为540.5 nmol.g-1,Kd,2为450.5 nmol.L-1。与西玛津相比,2对1显示出一定的选择性。以2作为填料制备出具有莠去津分子印迹的固相萃取柱,可对水质中2×10-8mol.L-1以下的待测物进行富集和分离,回收率近90%。  相似文献   
35.
采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HPLC-APCI-MS)方法,分析了食用油脂和地沟油的甘油三酯(TAG)组成。采用C18色谱柱,乙腈-丙酮为流动相,梯度洗脱,APCI正离子模式检测。应用本方法检测了15个地沟油和11个食用油样品,结果表明,地沟油中存在三亚油酸甘油酯(LLL)、二亚油酸单油酸甘油酯(LOL)、二亚油酸单亚麻酸甘油酯(LLnL),二油酸单亚油酸甘油酯(OOL)等甘油三酯的5种亚油酰基氧化产物。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建立了地沟油和正常食用油的判别模型,实现了正常食用油和地沟油区分,模型正确判别率96.2%。在判别模型中,含有亚油酸环氧化物的TAG分子对判别贡献率较大,该类化合物可作为地沟油区别于正常油脂的标志成分。  相似文献   
36.
将长期定位试验和ICP-AES测试相结合,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Mn和Cu的循环和收支状况。结果表明,Mn和Cu因属沉积型循环其循环率高于80%,且随投料量增加呈增加趋势。两种微量元素均入不敷出,收支差额呈现M<(或≤)NPK+M相似文献   
37.
38.
外源植酸酶添加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源植酸酶加入土壤中,能直接或者间接提高有机磷的生物有效性。但外源植酸酶添加后,对土壤本身的磷酸酶(单酯酶、二酯酶)活性会产生何种影响尚不明确。采用荧光物质为底物,将96微孔板和荧光检测法相结合,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外源植酸酶(1 g/50 g干土)添加条件下红壤、棕壤以及褐土中磷酸单酯酶(酸性和碱性)和二酯酶的活性响应。结果表明,外源植酸酶添加后,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在红壤中极显著增加(p≤0.01),而在褐土中显著降低;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在棕壤和褐土中增加,其中在褐土中增加极显著(p≤0.01),而在红壤中显著降低;磷酸二酯酶活性在三种土壤中均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在棕壤中增加极显著(p≤0.01);不同土壤中,培养到8天时不同酶活性亦保持增加,即红壤中的酸性磷酸单酯酶,棕壤中的磷酸二酯酶以及褐土中的碱性磷酸单酯酶分别保持活性增加,说明外源植酸酶的添加能够有效地增强土壤磷酸酶活性,这种作用不仅与土壤性质如pH和磷形态相关,并且可能与刺激微生物分泌酶量有关。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外源植酸酶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与传统的分光光度法相比, 微孔板荧光法是一种灵敏、准确、快速、简便的土壤磷酸酶活性关系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9.
长期定位试验和ICP-AES测试相结合,研究了下辽河平原土壤有效Mn和Zn浓度变化以及不同施肥制度下大豆体内Mn和Zn浓度与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土壤有效Zn浓度已濒临临界值,应加强对其监测;大豆籽实和秸秆体内Zn浓度受施肥影响变化较小;而籽实中Mn浓度受施肥影响变化较大,且NPK和NPKO处理显著高于O和CK处理;养分循环再利用在增加大豆生物量的同时,Mn和Zn携出亦呈增加趋势;土壤-作物系统中,Mn和Zn均出现收支赤字,其赤字大小顺序为NPKO<O<CK<NPK,表明养分循环可以显著减缓这种赤字,使生态系统更可持续。  相似文献   
40.
采用乙酸铵浸提,研究了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同时测定土壤交换性Ca,Mg,K,Na的方法。结果表明,AAS法测定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的准确度符合参比标准的要求;66个供试土样交换性Ca和Mg平行样品相对误差分别为0.02%~3.14%和0.06%~4.0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22%和1.25%。AAS法和火焰光度法(FP)测定交换性K和Na相对误差值分别为0.06%~8.93%和0.06%~1.54%,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2%和0.56%。实例研究结果表明AAS同时测定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方法可靠,可真实反映农田土壤交换性能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