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化学   2篇
物理学   1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中药材新疆藁本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活性及分析其化学组分,为新疆藁本挥发油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新疆藁本挥发油,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其挥发油对小麦赤霉病菌、水稻胡麻斑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并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新疆藁本挥发油的化学组分。结果表明,新疆藁本挥发油对供试的4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有效中浓度(EC_(50))分别为0.98、1.01、1.46、2.79μL/皿。GC-MS从新疆藁本挥发油中共检测到23个组分,鉴定出其中17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9.796%,其主要组分为肉豆蔻醚(94.328%)、2-莰烯(3.018%)等。新疆藁本挥发油可作为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天然活性成分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含碳丰富的秸秆在无氧或限氧的条件下低温热解后得到生物炭可施入土壤,有利于缓解秸秆处理压力、减少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改良土壤。在重要的农粮基地辽宁潮棕壤上布置了生物炭还田试验。玉米田施用不同量的生物炭(0,360,1800和3600 kg · ha-1)一个生长季后,研究土壤有效磷(P )、有机P和全P含量的变化,并采用荧光共轭物质作为测定底物,通过酶解产生荧光物质研究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到土壤后,土壤有效P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升高、有机P和全P的含量没有显著的变化。其原因是生物炭携带有效P而引起的。碱性磷酸单酯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适量生物炭处理(1800 kg · ha-1)可显著增加酸性磷酸酶,而高量生物炭处理(3600 kg · ha-1)对酸性磷酸酶略有抑制,可能是生物炭自身的偏碱性使土壤pH值增大所致。生物炭的添加对土壤磷素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是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能力的综合体现,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光谱法分析固沙工程对土壤腐殖质及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外加热法将土壤腐殖质(HM)及其组分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分别氧化后,采用光度法分析固沙工程的植被恢复(51,43,32,20和0年)对腾格里沙地腐殖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探讨其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可见光谱学方法测定腐殖质及组分含量是可行的,结果重现性较好(变异系数最大为7.26%),比传统容量法准确、快速、简便,具有能批量测定的优点。随恢复年限增加,腐殖质及其组分含量呈现增加趋势,胡富比也呈现增加趋势,说明植被固定改善了土壤质量,土壤腐殖化程度增加。傅里叶变换光谱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不同年限的沙土同一组分的红外光谱形状基本相似,但特征峰强度有明显区别。恢复年限增加,小分子糖类物质减少,芳族类物质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物芳构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水溶液条件下苯酚及其酚类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2位、3位和4位引入取代基可使酚类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发生红移,摩尔消光系数εmax明显提高.不同取代位置对λmax和εmax的影响程度不同.与2位和3位相比,4位取代能使最大吸收波长λmax发生较大红移,摩尔消光系数εmax增加较大,这是因为4位取代基能与苯环形成更多共轭结构的缘故.对硝基酚的λmax和εmax的特性研究表明-NO2是酚类化合物较好的助色基.由此,建立了快速测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并选择测定了εmax>10 000的四种酚类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吸附率.结果显示,酚类化合物在质地粘重的土壤中吸附率较大;高浓度的无机盐溶液能够提高酚类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吸附率.  相似文献   
5.
吡唑和1-甲胺酰基吡唑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吡唑类化合物和1-甲胺酰基吡唑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3位和5位的取代使吡唑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3~4 nm,而4位的取代能够引起较大的红移(>10 nm).甲胺酰基的引入可使吡唑类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20~26 nm,最大消光系数提高2~3倍.基于此,建立了快速测定吡唑类化合物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并测定了长效尿素中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的含量为尿素-N的1.15%,1-甲胺酰基-3-甲基吡唑(CMP)在水溶液中水解的半减期在20,25和30℃下分别为48,30和16 h,应用不同提取剂对三种土壤中硝化抑制剂3-甲基吡唑磷酸盐(MPP)的提取率为63.2%~89.2%.  相似文献   
6.
外源植酸酶添加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源植酸酶加入土壤中,能直接或者间接提高有机磷的生物有效性。但外源植酸酶添加后,对土壤本身的磷酸酶(单酯酶、二酯酶)活性会产生何种影响尚不明确。采用荧光物质为底物,将96微孔板和荧光检测法相结合,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外源植酸酶(1 g/50 g干土)添加条件下红壤、棕壤以及褐土中磷酸单酯酶(酸性和碱性)和二酯酶的活性响应。结果表明,外源植酸酶添加后,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在红壤中极显著增加(p≤0.01),而在褐土中显著降低;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在棕壤和褐土中增加,其中在褐土中增加极显著(p≤0.01),而在红壤中显著降低;磷酸二酯酶活性在三种土壤中均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在棕壤中增加极显著(p≤0.01);不同土壤中,培养到8天时不同酶活性亦保持增加,即红壤中的酸性磷酸单酯酶,棕壤中的磷酸二酯酶以及褐土中的碱性磷酸单酯酶分别保持活性增加,说明外源植酸酶的添加能够有效地增强土壤磷酸酶活性,这种作用不仅与土壤性质如pH和磷形态相关,并且可能与刺激微生物分泌酶量有关。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外源植酸酶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与传统的分光光度法相比,微孔板荧光法是一种灵敏、准确、快速、简便的土壤磷酸酶活性关系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荧光光谱法测定生物炭/秸秆输入土壤后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直接参与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过程,对维持生态系统碳和养分的循环起重要作用。秸秆或者秸秆炭化物还田是提高碳储量的一种有效措施,输入到土壤后对生物学活性产生一定影响,对碳库转化具有直接或者间接作用。采用荧光物质作为底物,将96微孔板和荧光检测法结合,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生物炭/秸秆(2.5g/50g干土)添加条件下黑土中α(β)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表明,秸秆添加到土壤后,土壤α(β)葡萄糖苷酶活性增强,水稻秸秆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玉米秸秆处理,40天后仍然保持较强活性,说明秸秆的输入有助于土壤碳素转化。可能是因为秸秆炭添加提高土壤中养分含量,促进微生物活性,使得土壤酶活性提高,水稻秸秆添加增强土壤酶活性,而玉米秸秆没有促进作用,可能与材料来源不同有关,材料来源与添加效应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而生物炭添加对黑土中α(β)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不大,这与生物炭含速效养分少、自身难降解特性有关。与传统的分光光度法相比,微孔板荧光法可以灵敏的检测到土壤悬液中的酶活性,可批量检测样品,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型可降解包膜肥料是目前肥料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包膜材料对包膜肥养分释放的作用机制上,而膜材施入土壤后结构是否发生变化的可用信息较少,这些信息是评价膜材是否环境友好的关键。研究分别以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聚碳酸酯(PC)为主要材料配制的膜材为对象,研究它们在自然光照、土培前后红外吸收光谱的变化,来研究这3类物质在自然光照和土培条件下的降解。为期4个月培养后膜材的红外光谱显示:3种膜材在培养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这说明3种膜材均具有降解性能,且膜材土培降解强度大于自然光照降解。PC的降解性能最强,其次是PLA和PBS。PLA和PC在黑土中的降解性能强于棕壤,而PBS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微孔板荧光法对土壤糖酶活性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共轭物质作为底物,将96微孔板和荧光检测法结合进行稻一麦轮作系统CO2倍增条件(FACE)下土壤两种糖酶(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探讨了微孔板结合荧光法测定糖酶活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此种方法可以灵敏的检测到土壤稀释液中的糖酶活性,测定结果重现性较好(变异系数最大为4.879%).与传统的分光光度法相比,是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土壤糖酶活性测定方法.CO2倍增条件下土壤木聚糖酶活性高于自然条件,且在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及水稻的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CO2浓度升高提高作物的生长代谢水平,进而影响微生物活性造成土壤木聚糖酶活性提高.纤维素酶活性在CO2倍增条件下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土壤纤维素酶在短时期内对CO2增加的响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图像法是一种能直观,形象地描绘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图像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得其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图像可以达到全面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强化学生的推理能力的作用。在近几年的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对图像这一块的教学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多方面举例,阐明了图像法在处理电磁感应问题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