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化学   44篇
物理学   20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合成了 1 0个尾式口卜啉 吡啶 (三乙铵 )季铵盐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 ,1HNMR ,MS和UV Vis确证。  相似文献   
22.
5-氟尿嘧啶(5-Fu)是一种作用于DNA合成期的抗恶性肿瘤药物,主要用于消化道癌和乳腺癌,是治疗胃癌的首选药.但它的一大缺点是服药有效剂量与中毒量相近,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细胞损伤也较严重.  相似文献   
23.
以3,4-二氯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吡咯和1,5-二溴戊烷(或1,6-二溴己烷)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合成了溴烷氧基氯苯基卟啉(2a或2b);2与5-氟尿嘧啶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的氯代苯基卟啉-5-氟尿嘧啶[1a(产率28.26%)和1b(产率29.34%)],其结构经UV-Vis,~1H NMR,IR和MS表征.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新试剂溴化5,10,15-三(对甲氧基苯基)20-丙氧苯基卟啉三乙铵与铜的显色反应。在pH 3~4 的弱酸性介质中,沸水浴加热10 m in,试剂与铜形成1∶1 的络合物。λm ax= 416nm ,在0~2.0 μg/10 m L范围内吸光度与铜的浓度关系符合比耳定律,ε=4.95×105 L·m ol- 1·cm - 1。该法具有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好的特点,用于测定水样中痕量铜,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三种新型不同链长尾式卟啉 -吡啶季铵盐与Cu2 的显色反应条件 ,其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 4 13nm(Ⅰ ) ,(Ⅱ ) ;4 14nm(Ⅲ )。在相同条件下 ,试剂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 4 4 3 5nm(Ⅰ ) ;4 4 4nm(Ⅱ ) ;4 4 6nm(Ⅲ )。对比度大约 30nm。试剂与铜络合比均为 1∶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Ⅰ ) 3 4× 10 5,(Ⅱ )2 9× 10 5;(Ⅲ ) 2 5× 10 5L·mol-1·cm-1,铜含量分别在 (Ⅰ ) 0~ 0 5 μg·( 10mL) -1;(Ⅱ ) 0~ 0 6 μg·( 10mL) -1;(Ⅲ ) 0~ 1 0 μg·( 10mL) -1内符合比尔定律 ,可用于痕量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26.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存在下 ,铅与 meso-四 - (4 -吡啶 )卟啉 (TPyr P)进行显色反应 ,生成 1∶ 1络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为 4 6 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1.14× 10 5L· mol-1· cm-1。铅含量在 0— 8μg/ 10 m 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建立了一个高灵敏度测定铅的分光光度法。用于水样中铅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7.
柱层析是有机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效分离提纯方法之一。传统的柱层析法是用洗脱剂靠重力作用将各组分从柱上依次洗脱下来,但存在的问题是:用颗粒较细的吸附剂,虽分离效果好,但非常费时;用颗粒较粗的吸附剂,洗脱速度快,但分离效果不够理想。为了解决这  相似文献   
28.
29.
设计合成一些能作为结构探针和化学治疗剂的核酸断裂剂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涉足分子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挑战之一.天然生物酶在许多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们自身特性的局限性,使它们的普及应用受到了限制.而今,合成具有高度序列选择性的核酸断裂剂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1,2].卟啉和蒽醌类化合物均为有效的核酸定位断裂剂,利用它们各自特征来合成新型的核酸断裂剂,引起分子生物学,抗癌和抗病毒领域的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深入探讨此类化合物在DNA断裂中的作用,我们合成了两种未见文献报道的卟啉-蒽醌季铵盐化合物(产率20%~25%)和两种卟啉-丙胺季铵盐化合物(产率10%~12%),对它们进行了UV,IR,1H NMR,MS及荧光性质的研究和表征.  相似文献   
30.
为提高5-氟尿嘧啶抗癌的靶向性,降低其不良反应,合成了5种新型卟啉-5-氟尿嘧啶衍生物及其Mn3+配合物,优化了合成反应条件,探索了目标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通过IR、UV-Vis、1H NMR和ESI-MS对化合物结构和组成进行了确认。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以5-氟尿嘧啶为阳性对照药,测试了卟啉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 初筛结果显示,化合物D3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