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化学   46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模拟抗原-抗体识别机制,人工构筑的对目标物具有专一识别性的材料,构建具有优异水相识别能力的MIPs是分子印迹领域长期面临的挑战。近年来水相识别MIPs以其优异的抗基质干扰和水中识别能力,引起了分析化学家、材料学家和环境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相识别MIPs在样品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MIPs的构筑原理、优势及面临水相识别困难的挑战。其次,介绍了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其重要性。再次,结合各类新兴材料和MIPs制备技术,从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角度(包括固相萃取、分散固相萃取、磁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管尖固相萃取和搅拌棒吸附萃取)全面总结了水相识别MIPs在含水样品分析中的应用,并结合材料性能和分析参数讨论了各类方法的分析优势。最后,分别从水相识别MIPs构建和预处理两方面提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2.
在水热条件下,用1,10-邻菲罗啉-5,6-二酮(Do)作为中性配体合成了3个基于Keggin型多金属氧化物的化合物(HDo)6(PW12O40)2·H2O(1),[Cu(Do)2(H2O)]2[Cu(Do)2(PW12O40)(H2O)](PW12O40)(2)和[Pb(Do)2(PW12O40)](HDo)(3),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分析以及荧光光谱等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2为零维结构,化合物3是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23.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邻菲啰啉衍生物2-(2-羧基苯基)-1H-咪唑并[4,5-f][1,10]邻菲啰啉(HL)和Pb(NO3)2反应合成了一个配合物[PbL2]n (1),并用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345 9(9) nm,b=0.709 4(5) nm,c=3.265 5(2) nm,β=99.6260(10)°,V=3.074 0(4) nm3,Z=4,C40H22N8O4Pb,Mr=885.85,Dc=1.914 g·cm-3,μ(Mo Κα)=5.551 mm-1,F(000)=1 728,GOOF=1.038,R=0.027 0,wR=0.058 1,其中5 067个可观测点(I>2σ(I))。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二维层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4.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邻菲哕啉衍生物2-(2-羧基苯基)-1H-咪唑并[4,5-f][1,10]邻菲啰啉(HL)和Pb(NO3)2反应合成了一个配合物[PbL2]n(1),并用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345 9(9) nm,b=0.709 4(5) nm,c=3.265 5(2) nm,β=99.6260(10)°,V=3.074 0(4) nm3,Z=4,C40H22N804Pb,Mr=885.85,Dc=1.914 g·cm-3,μ(Mo Kα)=5.551 mm-1,F(000)=1 728,GOOF=1.038,R=0.027 0,wR=0.058 1,其中5 067个可观测点(I>2σ(I)).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二维层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5.
在有机太阳电池中,掺杂对改善电池的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器件的掺杂类型、掺杂不同材料对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寿命以及稳定性的影响,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给、受体掺杂能够提高光吸收和激子解离效率以及电子或空穴的迁移率,此外,通过阴、阳极缓冲层掺杂可以调整缓冲层的能级以及增大其导电性。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为其他掺杂材料在有机太阳电池中的成功应用提供有益的实验思路。  相似文献   
26.
在水热条件下,用1,10-邻菲罗啉-5,6-二酮(Do)作为中性配体合成了3个基于Keggin型多金属氧化物的化合物(HDo)6(PW12O40)2·H2O(1),[Cu(Do)2(H2O)]2[Cu(Do)2(PW12O40)(H2O)](PW12O40)(2)和[Pb(Do)2(PW12O40)](HDo)(3),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分析以及荧光光谱等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和2为零维结构,化合物3是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27.
无机材料电子迁移率高、光谱响应范围与太阳光谱匹配,而有机材料价格低廉、合成方法简单、容易制作在基底上,因此在太阳能电池中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阻碍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低、器件稳定性差、吸收光谱与太阳光谱不匹配,导致光电转换效率较低。 若能将有机、无机材料二者的优点相结合,将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无机材料在受体层、阴极缓冲层、阳极缓冲层中的应用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本文综述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8.
以1,10-菲咯啉衍生物和H2DDA为混合配体,合成了2种Pb(II)金属-有机配合物,即:[Pb(TCPP)(DDA)0.5(NO3)]n(1)和[Pb(TCPB)(DDA)0.5]n(2)(TCPP=2-(1H-1,3,7,8-环戊二烯并[l]四氮杂菲-2-基)苯酚,TCPB=2-(1H-1,3,7,8-环戊二烯并[l]四氮杂菲-2-基)苯甲酸,H2DDA=1,12-十二烷二酸),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配合物1呈现(6,3)连接的二维网状结构,通过π-π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是由TCPB和DDA配体连接Pb(Ⅱ)原子构筑的具有(4,4)连接的二维层状结构。此外,配合物1和2在室温下具有绿色的荧光。  相似文献   
29.
The title complex, [Cd(Pyphen)(1,4-BDC)(H2O)]·0.5Pyphen (1) (Pyphen=pyrazino[2,3-f][1,10]phenanthr-oline and 1,4-H2BDc=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has been obtained by using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fluorescence spectrum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orthorhombic, space group Pbcn with a=2.489 2(5) nm, b=0.967 88(19) nm, c=2.057 0(4) nm, V=4.955 9(17) nm3, Z=8, CdC29H18N6O4, Mr=642.89, Dc=1.723 g·cm-3, F(000)=2 576, μ(Mo Kα)=0.937 mm-1, R=0.039 6 and wR=0.102 6. The compound 1 exhibits one-dimensional chain structures, which are further stacked through π-π interactions to form supramolecular layers. Solid-state luminescent spectrum of the complex 1 indicates intense fluorescent emission. CCDC: 679004.  相似文献   
30.
A novel cobalt(Ⅱ) complex with biphenyl-3,3′,4,4′-tetracarboxylic acid (H4bptc) and 2-phenyl-1,3,7,8-tetraazacyclopenta[l]-phenanthrene (ptcp), {[Co(H2bptc)(ptcp)(H2O)2]·H2O}n(1),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rmal gravimetry (TG). It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n with a=0.719 44(14) nm, b=1.259 4(3) nm, c=1.681 9(3) nm, β=93.30(3)°, V=1.521 5(5) nm3, Z=2, C35H26CoN4O11, Mr=737.53, Dc=1.610 g·cm-3, μ(Mo Kα)=0.639 mm-1, F(000)=758, S=1.024, R1=0.076 7 and wR2=0.120 6. The structural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title complex is a 1D zigzag chain strcture along the c axis, which is stacked to furnish a three-dimensional supramolecular net structure via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s. CCDC: 7937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