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271篇
化学   473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74篇
综合类   34篇
数学   175篇
物理学   46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了组成对Tb~(3+)激活的GdB_3O_6-CeB_3O_6二元体系的发光亮度、发光光谱和激发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紫外光激发下,Ce~(3+)和Gd~(3+)对Tb~(3+)的发光均有敏化作用,特别是Ce~(3+)对Tb~(3+)的发光敏化效果十分显著;Gd~(3+)在该体系中还能起能量传递的中间体作用;Ce~(3+)→Tb~(3+)能量传递的机理为电多极相互作用的共振传递。  相似文献   
22.
茵陈、白术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挥发油的包合率和包合物收率为指标,考察制备茵陈、白术挥发油-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简称β-CD)包合物的饱和溶液法、研磨法、超声法,并采用正交设计优化研磨包合工艺,筛选出其最佳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A的投料比为1∶4,β-CD与加水量的比为1∶15倍,研磨时间40 min.该条件下的包合率为85.4%,包合物收得率为93.5%.结果表明,研磨法包合茵陈、白术挥发油的包合率和收得率较高,包合物性质稳定,而且包合前后挥发油成分一致.  相似文献   
23.
安道利  卜显和 《化学通报》1995,(8):53-54,42
喹啉基氮杂大环铜、镍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差异安道利,卜显和,李金亮,陈荣悌(南开大学化学系,天津300071)二氧四胺大环配体是Cu ̄(2+)、Ni ̄(2+)、Co ̄(2+)、Pt ̄(2+)等金属离子的优良配体,它们同时具有饱和大环多胺和寡聚肽的结构特...  相似文献   
24.
应用手性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酸性异丙醇、三氟乙酸酐为衍生试剂)、高效液相色谱法(邻苯二甲醛-N-乙酰-L-半胱氨酸为手性衍生试剂)同时测定人类第一磨牙牙本质中天冬氨酸的消旋化程度,结果表明,两者均可有效地用于天冬氨酸对映体的分离测定,但气相色谱检测限(0.2pmol)低于高效液相色谱(1.0pmol),而变异系数(7%)、总分析时间(100min)均高于高效液相色谱(分别对应为4%,31min)。  相似文献   
25.
The composites with nano-particles of Ni-Fe alloys dispersed on the nano-layers of expanded graphite (EG) were prepared by the impregnation of EG with ethanol solutions of nickel and iron acetates, followed by drying and reduction in H2. The square nano-particles of Ni-Fe alloys with particle sizes of mainly 20~40 nm were found to be well spread on the layers of EG. The alloy nano-particles exhibited high shielding effectiveness (SE) for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s at low frequencies due to their high magnetic conductivity. Since EG is electronically conductive and displayed high SE at high frequencies, the composites exhibited good SE at wide range of frequencies. The electric and magnetic conductivities of the composites could be monitored through regulating the loadings of alloy nano-particles on EG,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mposites with 20%~40% of the alloys exhibited good SE. Specifically, the composite 27%Ni-3%Fe-EG showed the excellent SE from 66 to 110 dB at the frequencies from 300 kHz to 1.5 GHz.  相似文献   
26.
呋喃-乙酸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选取6-311++G(d,p)基组对呋喃-乙酸复合物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通过在相同水平下的频率振动分析发现了该势能面上6个极小值点, 其最稳定构型对应一强O…H—O型氢键, 其结合能在消除基组重叠误差后为-20.87 kJ•mol-1. 通过自然键轨道(NBO)分析, 研究了电荷转移及轨道相互作用. 通过自洽反应场(SCRF)理论中的Onsager 溶剂模型在介电常数分别为1.0, 2.247, 4.9, 7.58, 10.36, 20.7, 32.63, 38.2, 46.7, 78.39的不同溶剂环境下重新优化呋喃与乙酸势能面上最稳定构型A, 研究了溶剂对呋喃-乙酸复合物几何构型、电荷分布、偶极矩以及结合能的影响. 发现溶剂化作用增大了呋喃与乙酸分子间的结合能, 导致O…H距离减小, H—O振动频率红移. 当溶液介电常数在1.0~32.63范围时, 溶剂效应十分显著, 当介电常数大于32.63后, 溶剂化作用几乎达到了极限.  相似文献   
27.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下了“东北水三七”根、茎、叶的21种化学元素,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28.
用阳离子交换树脂CM-52分离纯化类人胶原蛋白II(HumanCollagen-likeBioproteinII,HCBII)。通过实验,分别确定了静态吸附和柱层析吸附的操作条件,即静态吸附:在pH4.0、NaCl0.15mol/L、进料浓度7g/L,处理量17.26ml/g树脂的条件下进行吸附,吸附时间为60min;柱层析:在pH4.0、NaCl0.15mol/L、进料浓度5g/L、流速5ml/min的条件下进行吸附。然后上柱,在pH4.0、NaCl0.30mol/L下进行脱附。实验表明,采用静态吸附的方式吸附HCBII,然后上柱洗脱,HCBII的吸附量可达到48.6mg/g树脂,回收率83.8%,操作时间短,分辨率高,最终纯化的HCBII达电泳纯,分子量为97kD。  相似文献   
29.
30.
不同类型聚合物溶液对采油残余油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验测定了HPAM溶液和黄原胶溶液的流变性、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和残余阻力系数 ,计算了衰竭层效应 .用不同的浓度和注入速度进行了驱油实验 .提出聚合物分子缠结作用的增强不仅引起表观粘度增加或衰竭层厚度降低 ,而且使平行于油水界面的拉动残余油的力增加 ,从而使残余油饱和度降低 ,采收率提高 .随浓度增加 ,HPAM溶液的表观粘度和残余阻力系数增加 ,衰竭层厚度减小 ;黄原胶溶液的浓度高于缠结浓度时 ,衰竭层厚度和表观粘度变化不大 .注入速度增加时 ,两种聚合物溶液的衰竭层厚度均降低 ,HPAM溶液的残余阻力系数不变 ,粘弹性增加 ;而黄原胶溶液的残余阻力系数下降 .不同浓度和注入速度情况下两种聚合物溶液的驱油结果证实了文中提出的聚合物分子缠结作用和衰竭层效应对残余油的作用机理 .分子结构的不同是造成两种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渗流规律和对残余油作用机理的差别的根本原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