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1篇
化学   92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6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0篇
物理学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钱文浩  黄玮  丛玉凤 《化学通报》2019,82(6):555-558
CuBTC(BTC:1,3,5-均苯三酸)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利用的非均相催化剂,在催化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论文主要研究了在Cu-TEMOP体系下,CuBTC对苯甲醇的需氧氧化反应的催化效果。研究表明,在CuBTC的催化下,多种苯甲醇衍生物被有效的氧化成相应的醛,并且该催化体系有着较高的选择性,能高效氧化伯醇。与传统的均相铜盐催化剂相比,Cu(II)能稳定的固定在CuBTC的刚性结构骨架中,并且催化活性不会降低。但是,羧酸类物质会使CuBTC催化剂中毒,所以CuBTC不适用于原料、产物或者副产物中存在羧酸的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02.
对多晶纯铁薄膜在硼离子注入下产生非晶态合金层的过程作了研究,观察到膜的磁矫顽场随注入剂量增大而呈现非单调降低等有趣现象,并讨论了其可能的机理。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3.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NH_2-MIL-53(Al),对活化后的产物进行了粉末X射线衍射(P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对双氯芬酸钠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H_2-MIL-53(Al)对双氯芬酸钠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对5 mg/L的双氯芬酸钠能在4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且吸附动力学结果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曲线,利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循环吸附实验结果表明NH_2-MIL-53(Al)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此外,结合ζ电位测试结果以及p 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对可能的吸附机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4.
以多巴胺(DA)为模板, 多孔阳极氧化铝膜(AAO)为反应载体, 合成了多巴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管膜(AAO@MIP).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分子印迹纳米管膜的形貌进行了表征, 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了其对儿茶酚胺类(CLs)药物的吸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在最优萃取条件下, AAO@MIP 纳米管膜对多巴胺、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3种儿茶酚胺类药物在0.50~300 μmol/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70); 检出限(S/N=3)分别为15.5, 12.6和22.5 ng/L. AAO@MIP纳米管膜对多巴胺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82.1 μmol/g; 6次吸附-解吸附重复利用后, 吸附容量仅降低3.3%.AAO@MIP 纳米管膜应用于萃取人体尿液中3种儿茶酚胺, 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4.0%~100.4%,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6.8%. 该方法简便、 快速、 选择性高, 适用于检测人体尿液中的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5.
用2-Fe-C6H4CO2H和(n-Bu)2SnO反应合成了(2-Fe-C6H4CO2)2Sn(n-Su)2(A)和{[2-Fe-C6H4O2)Sn(n-Bu)2]2O}(B)(Fe=(η^5-C5H5)Fe(η^5-C5H4)两种新的二正丁基锡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1H,13C)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由此推测出配合物可能的分子结构,测定了配合物的体外抗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对HL-60,HCT,BGC-823,KB等癌细胞均有很好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06.
配合物(n-Bu)2Sn(C10H8N2O4)(C2H5OH)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作为配体与二正丁基氧化锡(Ⅳ)在苯/乙醇混合溶剂中反应, 合成了新型配合物(n-Bu)2Sn(C10H8N2O4)(C2H5OH)(C10H8N2O42为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二价离子)。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法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四方晶系, I41/a空间群, 晶胞参数a = 2.5113(7), b = 2.5113(7), c = 1.5062(6) nm, V = 9.499(5) nm3, Z = 16, Dc = 1.396 g/cm3, m(MoKa) = 1.105 mm1, F (000) = 4096。对于2499 (I >2s(I))个可观测点, 最终可靠因子R = 0.0349, wR = 0.0793。在该配合物的分子结构中, 中心锡原子与3个O原子、1个N原子和2个C原子形成扭曲的八面体几何构型, 其中3个O原子和1个N原子为赤道配位原子, 而CSnC为配合物的轴。相邻配合物分子间因Sn…O的弱相互作用和分子间氢键的作用而以二聚体的结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07.
主要介绍了车载液氢容器系统的几个关键技术难题,其中主要包括其典型系统的结构组成,经典工艺系统流程以及基本工作原理和常用的三种增压方式,其中包括冷却水和电加热联合增压系统,热气回流增压系统,真空压力控制增压系统;同时因为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危险介质,因此也简要介绍了其安全系统的各个方面。最后根据当前国内外车载容器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8.
高分子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但其发展受限于研究手段.基于同步辐射先进光源的研究方法(如散射、吸收和成像等)具有高的空间、时间和能量分辨的优势,是揭示高分子材料多尺度结构形成和演化动力学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文章结合作者和国内外同行的工作,以具体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从事高分子材料结构研究的同行利用同步辐射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希望更多的进行物理学研究的同行来帮助回答高分子物理的一些基本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9.
以2∶1∶4物质的量比的咪唑-4,5-二羧酸(H3IDC),1,4-双(咪唑-1-基)丁烷(bib)和ZnCl2或CdCl2为反应物,在水热条件下分别得到了1个二重穿插的二维锌(Ⅱ)配位聚合物{[Zn2(IDC)(bib)Cl].H2O}n(1)和1个二重穿插的二维镉(Ⅱ)配位聚合物[Cd2(HIDC)(bib)1.5Cl2]n(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对它们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它们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0.
Lanthanum silicates LaloSi6 xMgxO27_x (x = 0-0.4) were prepared by solid state synthes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g doping on crystal structure and ionic conductivity. Rietveld analysis of the powder XRD patterns reveals that Mg substitution on Si site results in significant enlargement of channel triangles, favoring oxide-ion conduction. Furthermore, an increase of Mg concentrat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linear density of interstitial oxyge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onic conductivity. The Arrhenius plots of LaloSi6_xMgxO27 x (x = 0-0.4) suggest that Mg-doped samples present higher conductivity and lower activation energy than non-doped La10Si6027, and LaloSis.8Mgo.2026.8 exhibits the highest conductivity with a value of 3.0× 10-2 S .cm 1 at 700 ℃. Such conductive behavior agrees well with the refined results.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