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化学   125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61篇
物理学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 novel lanthanum(Ⅲ) complex, [LaL2(NO3)3]·H2O(1) based on L(L = N-(naphthalene-1-yl)-2-(quinolin-8-yloxy)acetamid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of 1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C2 c with Mr = 1017.69, a = 25.1438(17), b = 13.5950(9), c = 18.2349(12) A, β = 132.4980(10)°, V = 4595.8(5) A3, Z = 4, Dc = 1.471 Mg/m3, F(000) = 2056, μ = 1.004 mm-1, R = 0.0588 and wR = 0.1402. The central La(Ⅲ) ion is coordinated to four oxygen atoms, two nitrogen atoms from two independent acetamide ligands and six oxygen atoms from three nitrate anions, possessing a distorted icosahedron coordination geometry. In the crystal of 1, intermolecular N–H···O hydrogen bonds linked the molecules into chains along the c axis. In solid state and CH3 CN solution, complex 1 exhibits stronger fluorescent emission than the ligand L.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选用纳米SiO_2为造孔剂,将酰胺化杯[8](Amide-Cal[8])、聚丙烯腈(PAN)、纳米SiO_2进行混纺,获得SiO_2/Amide-Cal[8]/PAN复合纳米纤维。在碱性条件下,将SiO_2移除后得到多孔Amide-Cal[8]/PAN复合纳米纤维。研究了SiO_2掺杂量对复合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研究了刻蚀前后纳米复合纤维Amide-Cal[8]/PAN对金属Sr~(2+)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SiO_2移除后,由于纤维比表面积的增加,杯芳烃有效吸附位点的增加,复合纳米纤维的吸附性能明显提升。掺杂5wt%SiO_2的复合纳米纤维,经刻蚀后的复合纳米纤维Sr~(2+)的吸附量最高为507.6 mg·g~(-1),比未掺杂SiO_2的Amide-Cal[8]-15/PAN的吸附能力提高了1倍。多孔Amide-Cal[8]/PAN复合纳米纤维对Sr~(2+)的吸附等温模型既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也遵循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理论推算最大吸附量q_m可达到527.21 mg·g~(-1)。  相似文献   
103.
有机氟化学凭借其独特的内涵在材料科学、催化化学、医学、精细化工以及生物化学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核心在于碳-氟键的构建和切断.过渡金属的引入为活化碳-氟键提供了新的可能,也逐渐成为合成很多复杂有机物的一种替代途径.总结了以往对过渡金属促进碳-氟键活化和切断的理论研究进展,并系统性提出了碳-氟键活化的相关模式,包括碳-氟键对金属的氧化加成、过渡金属活化的芳香亲核取代、碳(sp~3)-氟键双分子亲核取代(S_N2)以及β-氟消除等.理论计算表明,当使用还原性较强的零价镍催化剂时,反应可按照氧化加成模式启动.而如果使用零价铂催化剂,则需要对氟原子进行额外活化才能发生氧化加成.当使用氢化金属物种还原多氟代芳烃时,氢负离子可以与多氟代芳烃发生芳香亲核取代实现碳-氟键活化.对于碳(sp~3)-氟键来说,如果使用"硬"的Lewis碱,例如锂盐或镁盐,则可按照双分子亲核取代(S_N2)方式活化碳(sp~3)-氟键.此外,β-氟消除也是一种可能的替代机理.  相似文献   
104.
华罗庚  王元 《中国科学A辑》1973,16(4):339-357
本文研究由实分圆域定义的一致分布点列贯,求出了它们的偏差,并应用于数值积分问题。  相似文献   
105.
王元 《数学学报》1966,16(3):400-410
<正> §1.序言本文的目的为给出[1]中宣布的结果的详细证明.本文还略为改良了这些结果.由 s 个相异元素(例如1,2,…,s)构成的 s×s 方阵,如果每一元素都在方阵的任何一行与任何一列中出现一次,而且恰好出现一次,则称这种方阵为 s 阶的拉丁方.又若将两个,阶的拉丁方重选在一起,则上面拉丁方的任何元素都正好遇见下面拉丁方的每一元素一次,而且恰好一次,就称这两个拉丁方是正交的.  相似文献   
106.
纳米CdS/PAMAM G5.0显现胶带粘面油潜指纹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检测了聚酰胺-胺(PAMAM)G5.0显现液与油酸反应机理,以相对峰高比来观察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情况,确定在120 ℃下反应2~3 h较好。以这种复合纳米材料为显现液,对犯罪现场3种常见胶带粘面上的油潜指纹进行显现,透明胶带上油潜指纹在420 nm下拍照,黑色电工胶带上油潜指纹在365 nm下拍照可得到很好的图像效果。将该显现材料的显现效果与现在常用罗丹明6G显现液的显现效果进行横向比较,以考察CdS/PAMAM G5.0在显现胶带粘面上油潜指纹方面起到的作用。CdS/PAMAM G5.0显现法同现有方法相比,对于常见胶带粘面上的油潜指纹具有理想的显现效果,其荧光强度、选择性吸附性能非常优异;长时间浸显后背景吸附小,与指纹纹线的反差大;指纹纹线流畅,显现细节特征能力强,其中对陈旧油潜指纹也有比较理想的显现效果;可以通过室光反射和紫外可见荧光两种形式成像,适用范围更广。一系列实验证明,CdS/PAMAM G5.0可以有效显出常见胶带粘面上的油潜指纹。  相似文献   
107.
吴浩  王元  宋雨飞  张玲  吴伟娜 《无机化学学报》2018,34(11):2057-2062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OAc)](1)和[Co(L)2]Cl·4CH3OH(2)的结构(HL为2-乙酰-3-甲基吡嗪-N-(4-氟苯基)缩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中心与缩氨基硫脲配体中的NNS供体和1个单齿醋酸根配位,形成扭曲的平面四边形配位构型;在配合物2中,Co(Ⅲ)离子中心与2个三齿缩氨基硫脲配体配位,拥有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2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08.
采用悬浮-分散聚合法可成功制备出粒径分布在600~800 nm,包裹率高达83%,能在5~17 h之间可控制缓慢释放的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芯材,聚吡咯(Ppy)为壳材的微胶囊。所制备出的微胶囊储藏稳定性能较好,通过对微胶囊的释放过程进行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其研究结果表明,60°C时微胶囊的缓慢释放过程接近于Higuchi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9.
通过皮托管将模拟大气流动的风洞中的风速转换成气流的总静压差,再由压力传感器将其转换成电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模/数转换处理,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风洞中风速边界层的模拟廓线.  相似文献   
110.
§1.前言在这簡短文里,我們向讀者介绍一个著名的数論問題,郎所謂“哥德巴赫”問題,为了避免引用較高深的数学工具,我們除了談談这一問題的发展历史及其成果外,只是十分簡单地談一下各种处理方法。其实本文所写的东西在有关的数論书籍中都有記載,作者只是加以整理与归納,以便于讀者更容易地了解这一問題。至于欲詳細了解这方面工作的讀者,請参看华罗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