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41篇
化学   196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63篇
综合类   27篇
数学   54篇
物理学   2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3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经典圆锥误差补偿算法中剩余误差估计的局限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经典圆锥误差补偿系数和剩余误差估计公式推导过程中,特别在半锥角有限小、圆锥运动频率较低和选用多子样算法时,经典的剩余误差估计方法会出现严重偏差。在不能视半锥角为无限小量情况下,文中利用推导方法提出一种新的剩余误差估计的参考公式,即圆锥误差补偿极限精度公式。利用仿真方法验证了等效旋转矢量误差的周期项对圆锥常值漂移误差有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半锥角和圆锥频率的工程应用环境下,当极限精度发挥作用时,提高圆锥误差补偿精度的唯一途径是缩短补偿周期,而不像经典的结论那样一一通过提高子样数几乎能无限提高圆锥误差补偿精度。  相似文献   
102.
交联聚乙烯的结晶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光引发剂(BDK)/交联剂 (TAIC) 共混物,再用高压汞灯辐照制备一系列不同交联程度的样品。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XRD)与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手段研究了紫外光交联对HDPE的晶体结构及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光交联不改变HDPE晶型;随着光交联时间的增加,结晶峰的强度下降;晶粒尺寸变小。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加,HDPE与交联HDPE (XLPE)的结晶峰变宽,结晶温度(Tp)向低温方向移动,结晶速率变快,结晶度(Xc)下降。相比较而言,XLPE的Tp较低,F(T)较大,Xc较小,结晶活化能(?E)较高,表明紫外光交联抑制了HDPE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3.
赵艳影  徐鉴  严志刚 《力学学报》2010,42(4):747-757
主要研究非线性饱和控制减振系统中由于内共振频率偏差引起的有效减振频带的漂移问题. 在该减振系统中分别考虑控制信号、反馈信号以及自反馈信号的时滞对振动系统有效减振频带漂移以及有效减振频带宽度的影响, 从而通过调节控制信号、反馈信号以及自反馈信号的时滞量, 来控制系统有效减振频带的漂移. 研究结果表明: (1) 在原始的无时滞减振系统中, 由于内共振频率偏差的存在, 使得系统的有效减振频带向主共振点的上、下两个方向漂移, 并且内共振频率偏差的绝对值越大, 有效减振频带漂移的程度也越大, 使得系统有效减振频带的分布不合理, 导致振动控制效果降低; 但是, 根据内共振频率偏差的变化, 可以通过适当调节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的时滞, 或者也可以调节自反馈信号的时滞, 在消除有效减振频带漂移的同时又增大有效减振频带的宽度. (2) 内共振频率偏差的绝对值越大, 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的时滞、或者自反馈信号的时滞对消除有效减振频带漂移以及增大有效减振频带宽度的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4.
液体的爆炸抛撒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液体爆炸抛撒过程设计了实验装置,利用高速摄像仪进行记录。通过研究不同中心装药量和 填充液体的抛撒过程,发现在壳体破裂后,液体沿裂缝处向外飞散。药量较小时,液体分散成树枝状形态,然 后破碎成液滴;药量较大时,则形成液体环状区。对于不同粘度的液体,环状区分别由小液滴及已雾化、汽化 的液体,或大液滴、液体丝及液膜等组成,抛撒过程中其宽度越来越大,大液滴、液体丝及液膜等也逐渐破碎成 细小的液滴。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以HNO3、NaOH、Fe(NO3)3和SiO2浆料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了1种SiO2/Fe2O3复合磨粒,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e2O3包覆到SiO2的表面,复合粒子具有很好的分散性.用UNIPOL-1502抛光机研究了所制备复合磨粒在镍磷敷镀的硬盘基片中的抛光性能,抛光后硬盘基片的表面粗糙度Ra由抛光前的8.87nm降至3.73nm;抛光后表面形貌的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新制备的复合磨粒表现出较好的抛光性能.  相似文献   
106.
研究以连接铰结构中置入粘弹性材料的,预紧力大小发迹时引起铰点约束刚度变化对模态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平移约束刚度和旋转约束刚度变化时结构模态参数变化的解析表达式,可以分析两个参数同时变化的固有频率和损耗因子变化的三科。可获得对了大损耗因子约束参数,可为结构的被动控制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7.
淬火处理对原位TiCp/Fe复合材料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淬火处理对原位TiCp/Fe复合材料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经淬火处理后,其基体组织转变为马氏体,且进一步析出了一定量的细小TiC颗粒,这种组织变化使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下降,但其硬度和耐磨性均显著提高,且其耐磨性是高铬白口铸铁的1.3倍,用扫描电镜和能谱观察分析发现,在淬火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上,TiC颗粒未剥落,因而能继续起抑制磨料磨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纳米钴蓝颜料的微乳法制备及其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米粒子;微乳液;量子尺寸效应;纳米钴蓝颜料的微乳法制备及其表征  相似文献   
109.
陈哲  谢鸿  严有为 《人工晶体学报》2006,35(6):1277-1282
以聚乙二醇(PEG)为改性剂,采用溶液燃烧法成功制备了准球形的PDP用BaMgAl10O17:Eu2+(BAM)蓝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以及荧光光谱对获得的试样进行了表征.结晶表明,获得的BAM荧光粉颗粒为准球形、颗粒尺寸为20~40nm.当PEG的分子量(MW)为10000且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0;时,能获得最佳形貌和最高发光强度的BAM蓝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110.
利用100 MeV/u C离子束对高产酒精酵母菌株进行了辐照诱变的研究。 采用红四氮唑作为筛选指示剂, 得到了5株产酒能力有所提高的突变酵母菌。 利用甜高粱汁的发酵结果表明, T4突变菌株的产酒精能力比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18.6%, 且发酵液中的残糖含量也有所降低。 随后对T4菌株在甜高粱汁中的最适宜发酵条件做了初步探索, 结果表明: 最适发酵温度和pH值分别为30 ℃和4.5。 通过10 l发酵罐的验证试验表明: 在同样发酵条件下, T4菌株的发酵率和产酒精能力都比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12%。 Five mutants with high ability of producing alcohol were selected out by using TTC as an indicator after irradiation of the alcohol yeast with 100 MeV/u carbon ions. The fermentation experiment in sweet sorghum juice showed that the alcohol production ability of mutant T4 strain increased 18.6%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strain. The residual sugar content in the juice was decreased too. After that, the optimum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the T4 strain in sweet sorghum juic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and pH value for fermentation were 30 ℃ and 4.5, respectively. The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was fermented in a 10 l bio reactor and the obtained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fermentative rate and the ability of producing alcohol in T4 strai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strain under the same fermentation con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