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化学   1篇
力学   46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对于建立弹性力学最一般广义变分原理的一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胡海昌-鹫津久一郎建立弹性力学的广义变分原理后,在线弹性与小变形的范围内,这个原理应该是最一般的了,因为它在变分时对应力,应变、位移不需要附加任何变分约束条件,而经过变分后能导出应力,应变和位移应满足的全部方程和条件,但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双剪应力屈服准则求解某些塑性力学问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黄文彬  曾国平 《力学学报》1989,21(2):249-256
  相似文献   
13.
需要考虑材料泊松比的某些塑性力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例举了用测应变值确定受拉扭的薄壁管外载,受内压的封闭薄壁圆管在比例加载下的应变分量比值,以及平面应变条件下的三种初始屈服准则,说明对于这些塑性力学问题考虑材料真实泊松比 v 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描述柔性多体系统的牵连坐标系统。该系统由惯性参考系,牵连坐标系,物体坐标系及单元坐标系组成,实现了对刚体平动,刚体转动及弹性运动的连续分解,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由于刚体大角度转动导致的非线性特性。以有限元法为基础,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在该坐标下的刚柔耦合约束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控制方程。该方程具有耦合程度小、易于推导、编程及求解等优点,为大规模约束多体系统的动力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还讨论了平面铰链约束的约束形式及约束方程,最后给出了一个典型多体系统的数值算例。  相似文献   
15.
以三维连续体的虚功增量方程为基础,采用平动、转角位移分别插值的方法,导出了空间Timoshenko梁大位移、大转动问题内力分析的UL法(UpdatedLagrangiai1Formulation)。本文考虑了轴向、剪切、弯曲和扭转效应,提出了新的几何刚度矩阵,并建立了描述大转动规律的坐标转换矩阵。算例表明,依本文方法编制的程序具有分析结构强几何非线性行为的能力;在满足本文假定(即每次加载增量中转角增量是小量)的条件下,可以描述任意大角度的刚体转动。  相似文献   
16.
牛顿迭代一致性算法及其在板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略讨论了有限载荷增量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中传统切线刚度法丧失精度和牛顿迭代平方收敛速度的原因,并提出保持牛顿迭代平方收敛速度、保证一阶精度和无条件稳定性的一致性算法.一致性算法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采用路径无关计算格式;2)采用一致弹塑性切线模量。根据一致性算法构造出以弯矩和曲率为基本变量的弹塑性板弯曲有限元NIDKQ元。数值结果表明NIDKQ元具有令人满意的精度,同时验证了有限载荷增量下牛顿迭代一致性算法的平方收敛率特性,而传统切线刚度法随着塑性区的扩展将大大降低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精确满足所有边界条件的在分布载荷作用下 的圆轴扭转问题的解析解,讨论了在此条件下材料力学 解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平冲头压入半无限体问题的滑移线解,当没有校核刚性区的应力是否违反屈服条件时,求出的极限载荷因子.n_(?)=P/2K=1+π/2≈2.57只能算是上限,但在文[2]中已校核了刚性区的应力满足平衡条件又不违反屈服条件,因此 n_(?)=2.57就是真实的极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对数应变的引用,成功地将小变形弹塑性理论移植到有限变形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限变形弹塑性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具有一阶精度的一致性弹塑性算法。最后,给出几个算例以证明此理论的正确性及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颗粒离散元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88,自引:3,他引:88  
徐泳  孙其诚  张凌  黄文彬 《力学进展》2003,33(2):251-260
回顾了颗粒离散元法(DEM)的发展过程.综述了该方法的理论和各种颗粒作用模型,包括各种实用的干颗粒 DEM模型和研究中的湿颗粒建模的进展;介绍了国内外颗粒离散元法模拟的成就以及离散元法与其他数值方法结合的扩展性研究的进展.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动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