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数学   46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与价值的认识极不充分,存在种种误解和偏见.起先是关于中国古代数学的独立性问题,即毫无根据地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是从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传入的.后来一些公正的西方学者逐渐接受了数学上“在公元前250年到公元1250年间,从中国传出去的东西比传入的东西要多得多”(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语)的结论.但有些西方学者仍坚持认  相似文献   
12.
一 从平面几何到拓扑学 平面上的两个三角形,若能“搬动”其中一个使之与另一个重合,则称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这个允许的“搬动”,由在平面内统一点旋转、平行移动和以一直线为轴的反射所组成。因为这样的“搬动”把平面上的点还变成平面上的点,我们把它看成是平面到自身的一个映射,即平面上的一个变换。显然在这个变换之下,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我们给这样的变换起个  相似文献   
13.
把O-9这10个数字中的9个数字分别放在上面三角形周边的9个字母的位置上,使得三角形各边上的4个数字之和均为14. 这是[美]乔治·萨默斯在他著的《测试你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书(林自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向我们提出的50道推  相似文献   
14.
试论射影几何对中学几何教学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一个中学数学教师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射影几何?”,“学了射影几何,对中学几何教学有哪些指导意义?”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和其他许多高等数学课程一样,射影几何  相似文献   
15.
《300个最新世界著名数学智力趣题》(董 莉等编著,哈尔滨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有这 样一道题: 将线段AB的两个端点,一个涂红色,一个 涂蓝色.在线段中间插入n个分点,将各个分 点随意地涂上红色或蓝色.在由原线段分成的 n+1个不重叠的小线段中,把两端颜色不同者 叫做标准线段.那么。标准线段是奇数条,对 吗?  相似文献   
16.
现行中学课本《平面解析几何》在直线和圆锥曲线之后。安排了一章,坐标变换。先介绍平移变换,并利用移轴化简缺,xy项的二元二次方程。作为选学内容,介绍旋转变换。利用移轴和转轴化简一般二元二次方程,并总结出利用判别式B~2—4AC判别方程类型的一种方法。课本在该章小结中指出,“坐标变换是解析几何的一种重要工具”,从课本内容安排上可以看出,讲坐标变换完全是为了化简二元二次方程,或  相似文献   
17.
先请后证—证明定值问题的常用方法王敬庚(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00875)在数学中有夫定值的问题,包括证明某组动直线(或曲线)经过一个定点,或证明某些变量的一个关系式的值是定值,由于题目中一般并不告诉你这个定点或定值是什么,所以证明往往比较困难.因此若...  相似文献   
18.
解析几何是一个双刃工具,一方面,通过坐标系,它可以把几何问题变成代数问题来解,反过来,另一方面,通过坐标系,它也可以把某些代数问题变成几何问题来解,前者是它的主要功能,普遍可用,而后者则必须探讨该代数式在某个合适的坐标系中具有的几何意义,才能使其变成几何问题来解。即使如此,由于用解析几何方法解某些代数问题时,不仅方法直观、生动有趣,而且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灵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中,与在其他科学研究中一样,也有抽象的和直观的两种倾向.希尔伯特曾经指出:就几何方面说,抽象的倾向已经引导到代数几何、黎曼几何和拓扑学等宏伟的系统的理论,在这里抽象曲思考方法,以及代数性质的符号运算获得广泛的应用.然而,直观在几何中起的作用却是更大,过去如此,现在还是如此.他还说:具体的直观不仅对于研究工作有巨大的  相似文献   
20.
由多边形为面围成的凸多面体,尽管它们的形状各种各样,其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简单的性质:V -E F=2.这个性质早在距今三百多年前, 就被解析几何的创始人、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于1639年发现了,但没有广泛流传开来.直到又经过一百多年,1750年欧拉重新独立地发现了它以后,这个公式才广为世人所知,欧拉是如何发现这个公式的呢?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根据欧拉当时所写的论文,把这位数学大师当年通过类比和归纳发现这个公式的思考过程,原原本本地提供给了我们.我们从这个发现过程中比从公式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