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9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445篇
化学   4552篇
晶体学   37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69篇
物理学   39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尚坤  高艺欣  赵乐  王力彬  岳昌武 《合成化学》2022,30(10):819-826
以1,4-二溴-2,5-二甲基苯和4-吡啶硼酸为原料,经两步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含吡啶基团的二羧酸配体。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配体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对配体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通过溶剂热法对配体的单晶进行培养,并考察反应温度、时间、pH和溶剂等条件对单晶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12 h、溶剂为蒸馏水、溶液pH=5的条件下可获得高质量单晶。该配体为单斜晶系,属于C2/c空间群,结构中含有4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可为金属离子的配位提供足够的位点,有望应用于配合物的设计或催化、吸附和医药载体等行业。  相似文献   
2.
3.
张殷全 《大学化学》2002,17(2):55-59
介绍了插烯规则的提出及其在解释和预测“异常”反应和“异常”产物以及“异常”理化性质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Na(18-C-6)]2[Cu(i-mnt)2]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18-冠-6与Na2[Cu(i-mnt)2][i-mnt=异丁二腈烯二硫醇阴离子,S2CC(CN)2-2]的反应,得到的配合物[Na(18-C-6)]2[Cu(i-mnt)2](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体学结构数据a=1.2819(11),b=1.1793(10),c=1.4928(13)nm,β=99.121(16)°,V=2.228(3)nm3,Z=2,Dcaled.=1.369g/cm3,F(000)=958,R1=0.0521,wR2=0.1003.1中的[Cu(i-mnt)2]基团通过配体i-mnt的氮原子与两个[Na(18-C-6)]基团中的钠原子成键,形成稳定的中性配合物.  相似文献   
5.
6.
利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及 6 31G(d ,p)、6 311G(d ,p)、6 31+G(d ,p)和 6 311+G(d ,p)基组对五氟代吡啶、2 ,6 二氟代吡啶和 2 氟代吡啶分子的阳离子进行了计算研究 .B3LYP构型优化和频率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这三种氟代吡啶阳离子的结构分别具有C2v、C2v和Cs 对称性 ,电子基态分别为2 A2 、2 A2 和2 A″ .对离子和分子的计算构型做了比较 .利用B3LYP方法和不同的基组对这三种阳离子及其分子进行了自然布居分析计算 .用B3LYP方法对这三种阳离子 (自由基 )中的超精细结构进行了计算 ,对五氟代吡啶、2 ,6 二氟代吡啶和2 氟代吡啶分子的垂直电离势和绝热电离势进行了计算 ,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7.
江泉  何菱  何谷  郑时龙 《合成化学》2004,12(3):267-272
由芳醛制得的腙盐在钌(Ⅱ)卟啉催化下发生自身偶合,以较高收率合成了二苯乙烯类化合物(~90%的顺式选择性)。部分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表征。  相似文献   
8.
Three Novel Eremophilanolides from Ligularia virgaurea spp. oligocephal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rom the alcoholic extract of the whole plant of Ligularia virgaurea spp. oligocephala, three novel eremophilane sesquiterpene lactones, 6α, 10α-dihydroxy- 1-oxoeremophila-7(11), 8(9)-dien-8, 12-olide, 613, 10α-dihydroxy-1-oxoeremophila-7 (ll), 8 (9)-dien-8, 12-olide and 10α-hydroxy-1-oxoeremophila-7(l 1), 8(9)-dien-8, 12-olide were isolate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various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intensive 2D NMR techniques (COSY,HMQC, HMBC and ^1H-^1H NOESY) and HR-MS.  相似文献   
9.
As photosensitizer for solar cell, a new ruthenium (Ⅱ) complex with four ester groups had been synthesized, in which a phenol substituted by {[(2-hydroxy-5-tert-butylbenzyl)(pyridyl-2-methyl)amino]methyl} is covalently linked to ruthenium (Ⅱ) tris-bipyridine. The structures of the new compounds were confirmed by NMR and ESI-MS spectra. The electrochemical and phot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