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48篇
  免费   3945篇
  国内免费   819篇
化学   2649篇
晶体学   182篇
力学   1077篇
综合类   93篇
数学   1457篇
物理学   1295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68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446篇
  2016年   501篇
  2015年   429篇
  2014年   807篇
  2013年   922篇
  2012年   850篇
  2011年   1161篇
  2010年   757篇
  2009年   926篇
  2008年   1062篇
  2007年   1148篇
  2006年   968篇
  2005年   775篇
  2004年   775篇
  2003年   657篇
  2002年   647篇
  2001年   515篇
  2000年   546篇
  1999年   510篇
  1998年   398篇
  1997年   355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73篇
  1994年   226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Cl/HN3/I2产生NCl(a)/I激光的过程进行了化学动力学计算,主要考察了Cl,HN3和I2的初始粒子数密度及其配比对小信号增益系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温度为400K, 初始Cl粒子数密度为1×1015,1×1016和1×1017cm-3时,小信号增益系数分别达到1.6×10-4,1.1×10-3和1.1×10-2cm-1,获得最佳小信号增益系数的HN3和I2的初始粒子数密度分别为初始Cl粒子数密度的1~2倍和2%~4%。同时,对Cl,HN3和I2配比对小信号增益系数和增益持续时间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2.
ns脉冲激光对K9玻璃的破坏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速PIN光电探测器和高带宽的数字存储示波器,实时检测透射光脉冲和散射光脉冲的变化特征,并将之用作材料破坏的光学判据,测量得到K9玻璃在1.06μm纳秒脉冲激光作用下的能量损伤阈值约18mJ,相应的能量密度阈值为1.0kJ/cm2。通过分析透射光脉冲和散射光脉冲的特征,给出了材料的破坏时刻,并推断出K9玻璃所能承受的极限光强为1015W/m2。研究了能量透过率与泵浦能量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透明材料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在多纵模激光的作用下,透明光学材料破坏是电离击穿与自聚焦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3.
 介绍了利用价格便宜的普通视频CCD来获取紫外激光和软X射线图像的方法和应用结果,以代替价格昂贵的紫外CCD、使用不方便的X光胶片或者昂贵的X光CCD,其关键点是:(1)去除CCD相机的自动增益校正;(2)将相机的校正系数γ值设置为1;(3)去除CCD相机前面的保护窗。作为一种简易的装置,可以用于紫外激光测量及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造后的普通视频CCD测量紫外激光光斑,准确可靠,其灵敏度比科学级紫外CCD的低一个量级,它还可以测量软X射线的二维分布,作为X光针孔相机使用非常方便。  相似文献   
84.
硅光电二极管激光损伤阈值随激光脉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飞秒激光辐照下硅光电二极管损伤阈值进行了实验测量,对从1s到60fs不同脉宽激光辐照下硅光电二极管损伤阈值进行了讨论。实验数据表明,在1s到10ns脉宽范围内损伤所需能量密度近似而非严格地与脉宽的平方根成正比。信号分析表明硅光电二极管的损伤主要由热效应造成,而60fs激光辐照下的损伤阈值为0.1J/cm2,明显偏离普通温度分布预言的趋势。  相似文献   
85.
 用2D3V PIC粒子模拟方法得到了超短脉冲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中高能离子产生的图像,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在靶前后表面都观察到了高能离子的产生,并诊断了离子能谱。模拟结果表明,在靶前表面所产生的高能离子,角分布较大,在向靶内输运过程中会损失能量;在靶后表面产生的高能离子,定向性很好,能获得很高的能量。模拟得到的离子能量和实验观测结果在量级上相符。  相似文献   
86.
用于激光推进的高功率激光器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激光推进的要求出发,阐述了用于激光推进的高功率激光器的选择原则,即激光器必须满足:(1)高的平均功率和峰值功率;(2)高的单脉冲能量;(3)高的重复频率;(4)优良的大气传输特性。主要分析了目前YAG固体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器和TEA脉冲CO2激光器的特点,通过上述4个方面性能的比较,认为在目前水平下,TEA脉冲CO2激光器是进行激光推进的首选强激光源,其优点表现在:功率可达10kW量级,单脉冲能量可达0.5~1kJ,重复频率为20~40Hz;激光波长处于大气传输窗口,对大气变化不敏感;工作物质快速流动,不存在热透镜效应和破坏阈值;相关光学元件易于制造;光束质量较好;运行成本低。  相似文献   
87.
Until recently, simple and reliable high repetition-rate laser sources with nanosecond pulses much shorter than from conventional A-O Q-switch lasers were not available. However over the past 2 years we have developed such lasers based on proprietary fast E-O switching technology, which allows designs delivering 1 ns pulses and subnanosecond jitter for good synchronisation. The technology provides pulses with multi-kW peak power and repetition-rates to >100 kHz.Most recent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short pulse lasers has been developed further by implementing oscillator/amplifier (master oscillator and power amplifier, MOPA) technology which increases the output to >1 W average power. Here we report on a simple model that has been used to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W pumped Nd:YVO4 amplifier used in the MOPA laser. The model is based on the well-known expressions for the saturated gain applying to laser pulses, but more usually applied to pulse-excited amplifiers. The model is shown to allow a good interpretation of the amplifier behaviour for kHz pulses and to be a useful tool for predi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PA laser.  相似文献   
88.
陈平  朱登松  吴仲康  高立模 《物理实验》2003,23(2):14-15,18
通过实验观测氩离子激光器工作电流与输出光功率及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采用光反馈解决了反馈工作点的设置和跟踪调解,使输出光功率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9.
A free-piston driver that employs entropy-raising shock processes with diaphragm rupture has been constructed, which promise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dvantages over isentropic compression. Results from a range of conditions with helium and argon driver gases are reported.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gains were achieved in some test cases. Heat losses are shown to have a strong effect on driver processes. Measurements compare well with predictions from a quasi-one-dimensional numerical code. Received 7 September 1996 / Accepted 5 October 1996  相似文献   
90.
This paper gives a condition which implies the nonexistence of parametric statistical procedures with bounded risk or error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Many examples for which such a condition is satisfied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