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2篇
  免费   1351篇
  国内免费   2639篇
化学   12209篇
晶体学   49篇
力学   73篇
综合类   80篇
数学   23篇
物理学   1358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319篇
  2021年   447篇
  2020年   690篇
  2019年   516篇
  2018年   401篇
  2017年   411篇
  2016年   514篇
  2015年   500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896篇
  2012年   673篇
  2011年   596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528篇
  2008年   615篇
  2007年   643篇
  2006年   539篇
  2005年   500篇
  2004年   463篇
  2003年   508篇
  2002年   438篇
  2001年   308篇
  2000年   278篇
  1999年   241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53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9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不同F-T组分(Fe、Co、Ni)改性的KCuZrO_2催化剂,并用于催化CO加氢合成异丁醇。通过BET、XRD、TEM、XPS、H_2-TPR、CO-TPD以及in-situ DRIFT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F-T组分的加入促进了乙醇和丙醇的形成,但是对异丁醇选择性影响不同。结果表明,Fe促进了催化剂中各组分的分散,活性组分Cu在催化剂表面发生了富集,提高了H_2/CO活化吸附;另外,KFeCuZrO_2的催化剂表面含有较多的C1物种,有利于乙醇和丙醇进一步发生β-加成反应得到异丁醇,而Co和Ni改性的催化剂上缺少足够的C1物种,因此,异丁醇的选择性并未明显增加。Co的引入对催化剂结构以及Cu的分散影响不大,但是Co改性后催化剂性能有所下降,其原因是催化剂发生了失活; Ni添加后催化剂比表面积有所减小,且催化剂表面Cu/Zr物质的量比也降低到0. 19,催化剂粒径增大,Cu-Zr之间相互作用减弱,异丁醇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992.
Reduction of CO2 to CO and H2O is a two electron/two proton process. For this process, multinuclear complexes offer advantages by concentrating reduction equivalents more efficiently than mononuclear systems. We present novel complexes with [Re(η6-C6H6)2]+ as scaffold conjugated to one or two catalytically active [Ru(dmbpy)(CO)2Cl2] subunits (dmbpy=5,5′-dimethyl-2,2′-bipyridine). The [Re(η6-C6H6)2]+ scaffold was chosen due to its very high photo- and chemical stability, as well as the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it offers for any conjugated functionalities. High efficiency and selectivity for the reduction of CO2 to CO (over H2 or HCOOH) is reported. TONs and TOFs were found to be comparable or higher than for the catalyst subunit without the rhenium framework. Cooperativity in photo- and electrocatalysis is observed for the complex comprising two catalytic subunits. The synergist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catalytic subunit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enhancement in both photo- an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Confirmation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Ru(dmbpy)(CO)2Cl2] subunits as well as the elucidation of a possible mechanism was supported by electrochemistry, IR-spectroelectrochemistry and DFT studies.  相似文献   
993.
Precise control of the micro-/nanostructures of nanomaterials, such as hollow multi-shelled structures (HoMSs), has shown its great advantages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Now,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building blocks of HoMSs are controlled by introducing the lattice distortion in HoMS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lattice distortion located at the nanoscale interface of SnS2/SnO2 can provide additional active sites, which not only provid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under visible light but also improve the separation of photoexcited electron–hole pairs. Combined with the efficient light utilization, the natural advantage of HoMSs, a record catalytic activity was achieved in solid–gas system for CO2 reduction, with an excellent stability and 100 % CO selectivity without using any sensitizers or noble metals.  相似文献   
994.
Abstract

Methyl-2-(3-oxo-3-aryl) benzoates derived from acid catalyzed air oxidative fragmentation of 2-aryl-1-tetralones were efficiently undergone intramolecular-Claisen condens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potassium tertiary butoxide. The resulting 2-benzoyl-1-indanones formed in two-step ring contractions were further subjected to indium triflate mediated retro-Claisen condensation to get 1-indanones.  相似文献   
995.
韩平  冯海涛  李玲  董亚萍  田森  张波  李波  李武 《应用化学》2020,37(6):709-718
铬铁电化学氧化法是一种新的制备铬酸钠的方法,然而高碳铬铁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尚不明确。 采用循环伏安法(CV)、稳态极化法(LSV)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对金属铬、高碳铬铁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散射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高碳铬铁电解后固相产物表征,判断固相产物的组成。 结果表明,高碳铬铁不同于金属铬的电氧化过程,它在NaOH溶液中通过Cr(0)→Cr(Ⅵ)的电氧化方式生成铬酸钠,中间产物Cr(OH)3和Fe(0)发生电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的FeCr2O4。 随着NaOH浓度的增加,电势较低时,受高碳铬铁中Fe(0)的影响,高碳铬铁容易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钝化;当电势足够正时,钝化膜溶解,生成铬酸钠、氢氧化铁和亚铬酸亚铁,同时,阳极表面有氧气析出。 高碳铬铁电化学氧化制备铬酸钠的适宜条件:碱浓度≥2 mol/L,阳极电势≥1.6 V(vs.SCE)。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ZrO2,CeO2和Ce0.7Zr0.3O2载体,并用浸渍法制备负载型Pt催化剂。考察了500和900℃焙烧催化剂的丙烷完全氧化性能和水汽对丙烷氧化反应的影响。对于500℃焙烧的催化剂,催化剂的丙烷氧化活性顺序为:Pt/ZrO2-500>Pt/CeO2-500>Pt/Ce0.7Zr0.3O2-500;而经900℃焙烧的催化剂活性顺序为:Pt/ZrO2-900>Pt/Ce0.7Zr0.3O2-900>Pt/CeO2-900。反应气氛中水汽的存在对两种Pt/ZrO2催化剂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T50温度均提高了10~15℃);而对于Pt/CeO2-500催化剂有抑制作用(T50温度提高10℃),但对Pt/CeO2-900催化剂活性有促进作用(T50温度下降25℃);对于两种Pt/Ce0.7Zr0.3O2催化剂活性具有促进作用(T50温度均下降5~25℃)。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与其表面Pt物种价态密切相关,催化剂表面上Pt0物种有利于活性的提高。Pt/Ce0.7Zr0.3O2-500催化剂中只含有氧化态Pt物种(Pt^2+),而Pt/Ce0.7Zr0.3O2-900催化剂中则含有部分金属态Pt物种,因此其活性高于Pt/Ce0.7Zr0.3O2-500催化剂。  相似文献   
997.
以热氧化剥离法得到的超薄石墨相氮化碳(g-C3N4)纳米片为载体,首次在室温条件下,制备了系列Ag3PO4量子点/g-C3N4纳米片复合光催化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荧光光谱(PL),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系列光催化剂对苯甲醇的光催化选择性氧化性能。 结果表明,粒径为3~5 nm Ag3PO4颗粒均匀分散g-C3N4纳米片上,结晶度良好。 以乙腈为溶剂时,当m(Ag3PO4)/m(g-C3N4)=0.6时,苯甲醇具有32.1%的最大转化率,对产物苯甲醛具有90%的最高选择性;活性物种捕捉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氧化反应的主要活性物是光生空穴的氧化作用,能带计算结果表明,该复合催化剂结构具有合适的苯甲醇的氧化电位而选择性生成苯甲醛。  相似文献   
998.
采用水热法原位合成了Ru掺杂BiOBr空心微球(Ru/BiOBr)复合光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XRD、 SEM、 TEM、 EDS、 DRS、 EIS等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BiOBr材料是由许多小厚度的交错纳米片自组装而成的,同时Ru纳米颗粒成功负载到BiOBr表面,该复合材料对还原CO_2和降解有机模拟污染物(罗丹明B, RhB)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当Ru的掺杂量为0.4%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最佳, 4 h后甲醇产量可达1103μmol/g_(cat),并且60 min内对RhB的降解率达到98%.除此之外,还讨论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9.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系列Au/Cu/FLA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在干、湿气氛及高浓度CO_2气氛下对CO低温氧化的催化能力,并采用N_2物理吸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 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Au/Cu/FLA系列催化剂都具有较好的初始活性;与干气氛相比,湿气氛下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好;表征结果初步判断引起本系列催化剂失活的可能的主要因素是碳酸盐产生覆盖活性位点与催化剂表面-OH丢失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甲烷具有价格低廉且储量丰富的优点,因此将甲烷转化为合成气(一种H2:CO为2的混合物),从而进一步合成有价值的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化学链甲烷部分氧化(CLPOM)技术能避免甲烷与空气直接接触而引起爆炸的危险,可以降低后续对合成气与氮气分离操作所带来的费用,因此日益受到关注.CLOPM过程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CH4被载氧体所携带的氧部分氧化,载氧体被还原;第二步,利用氧化剂(例如空气)将被还原的载氧体再氧化恢复.因此,载氧体在CLOPM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载氧体的选择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甲烷被活化所产生含碳产物的能力与晶格氧的给氧能力不匹配所带来的严重碳沉积;(2)金属离子间扩散速率不匹配而造成载氧体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结构的不可逆变化.基于上述两个问题,本文设计了FeWOx/SiO2载氧体用于CLPOM.与未改性的WO3/SiO2载氧体相比,甲烷的转化率和合成气的收率都有显著提高.FeWOx/SiO2在900℃、1 atm反应条件下表现出62%的甲烷转化率、93%的CO气相选择性、94%的H2选择性和2.4的H2/CO比值,同时在50个循环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本工作利用CH4脉冲反应研究了FeWOx/SiO2的甲烷表面反应过程;采用CH4-TPR和H2-TPR相结合探究了甲烷活化速率与晶格氧扩散速率之间的关系;通过XPS和XRD对FeWOx/SiO2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对FeWOx/SiO2应用于CLPOM的反应机理进行了阐述.H2-TPR结果表明,在FeWOx/SiO2中,相较于Fe2O3/SiO2,Fe-O的活性受到抑制,使其更倾向于与甲烷发生部分氧化反应;相较于WO3/SiO2,W-O的活性得到明显提升,因此更多的晶格氧可以参与到部分氧化反应中来氧化积碳,从而使合成气收率大幅度提升.从CH4-TPR结果可以看出,对于FeWOx/SiO2,CO与H2的生成温度最接近,意味着晶格氧的传输速率较快并且能够与甲烷活化产生含碳中间物种的速率相匹配,将其及时氧化生成CO,避免由于积碳造成的催化剂失活.结合XPS和XRD结果可以得出,在甲烷还原过程中,FeWOx经历一步还原形成Fe-W合金,由于其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因而抑制了还原过程中催化剂相分离现象的发生.同时,根据铁钨离子在空气条件下扩散速率的公式计算可以得出,其相近的离子氧化速率也保证了在氧化过程中催化剂结构的稳定性.本工作为进一步构建用于甲烷化学链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复合金属氧化物载氧体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