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2篇
  免费   2318篇
  国内免费   4240篇
化学   8928篇
晶体学   616篇
力学   199篇
综合类   338篇
数学   753篇
物理学   4906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672篇
  2012年   490篇
  2011年   571篇
  2010年   783篇
  2009年   712篇
  2008年   656篇
  2007年   627篇
  2006年   788篇
  2005年   621篇
  2004年   760篇
  2003年   915篇
  2002年   849篇
  2001年   693篇
  2000年   373篇
  1999年   425篇
  1998年   421篇
  1997年   371篇
  1996年   392篇
  1995年   393篇
  1994年   360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175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56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在弱还原气氛下制备了Ca2Y7.9(SiO4)6O2-0.5xFx:Eu(2+,3+)0.1(x=0~4)系列荧光粉。晶胞参数a,c和晶胞体积V均随着F-置换量的增加呈线性减小,晶胞参数a和c的变化率相近。荧光体中Eu2+和Eu3+共存,Eu2+3d5/2与Eu3+3d5/2电子结合能分别为1128.4和1136.3 eV,Eu2+的3d5/2与3d3/2的电子结合能差为28.4 eV。Eu2+和Eu3+的3d5/2态XPS峰面积比为6.9∶1。激发光谱由Eu3+的两个电荷迁移(CTS)带和f-f跃迁激发线组成,x=0,1的试样中出现了Eu2+的f-d跃迁强激发谱带。激发到Eu3+的电荷迁移态或激发Eu2+,除了来自Eu3+的5D0能级的发射之外,还观察到了5D1能级的强发射和5D2能级的弱发射,并且激发Eu2+时5D1→7F4发射强度超过5D0→7F2,没有出现Eu2+的明显发射,Eu2+对Eu3+发光起到很好的敏化作用。5DJ(J>0)高能级发射来自4f格位的Eu3+发光中心,Eu2+的敏化起关键作用。Eu3+在4f和6h两种格位的分布比为4∶6。  相似文献   
95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i+掺杂改性的Y2SiO5:Pr3+上转换发光材料,考察了Li+掺杂对样品晶型及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XRD,DSC-TGA,FS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Li+掺入浓度在7%~8%(摩尔分数)之间会引起Y2SiO5晶体类型由X1型转变为X2型,且Li+掺入后样品转晶型温度由950℃降至800℃;样品经800℃煅烧处理后以X1型Y2SiO5为主相,850℃煅烧处理后以X2型Y2SiO5为主相;Li+掺入同时会提高Y2SiO5:Pr3+材料的上转换发光强度,Li+最佳掺杂浓度为10%,对于双掺杂Pr3+,Li+:Y2SiO5体系中Pr3+最佳掺杂浓度为1.2%。  相似文献   
954.
合成了N,N-二(2-羧基苯基)-2,6-吡啶二甲酰胺(简称BCPD)铕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电导率测定、红外光谱及紫外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中稀土离子与配体以1∶1的方式结合,化学组成符合C23H21N3O8ClEu,并进一步探讨了配合物配位方式。固体荧光及荧光滴定光谱分析表明:配体与稀土离子间存在明显的"天线效应",铕离子在590,617 nm处的特征荧光敏化效果显著,因此该配合物有望成为理想的光致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955.
阻抑动力学光度法是测定痕量镧(Ⅲ)的新方法.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存在下,H3PO4介质中痕量镧(Ⅲ)对溴酸钾-氧化考马斯亮蓝的褪色反应具有阻抑作用.通过研究试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干扰离子等因素的影响,证明阻抑动力学光度法可以用于稀土氧化物中痕量镧(Ⅲ)的测定,测定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956.
以硼酸和碳酸盐为原料,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可被(近)紫外光(369、254 nm)有效激发的Tb3+单掺杂LiBa1-xBO3xTb3+(物质的量分数x=0.02、0.03、0.04、0.05、0.06、0.07)及Bi3+和Tb3+共掺杂LiBa0.95-yBO3:0.05Tb3+,yBi3+(物质的量分数y=0.02、0.03、0.04、0.05、0.06、0.07)的2个系列荧光粉,产物的结构和形貌分别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PXRD测定结果表明2个系列的产物均为纯相LiBaBO3。通过对第一系列产物荧光光谱的测定,筛选出发光强度最好的产物,据此确定铽离子的最佳掺杂量;在此基础上制备出铋离子掺杂量不同的第二系列荧光粉。荧光光谱测定的实验结果表明,Tb3+/Bi3+共掺杂的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好于Tb3+单掺杂的荧光粉,这说明Bi3+对Tb3+有敏化作用;而且随着Bi3+掺杂量的增加,产物的荧光强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Bi3+的掺杂量y=0.03时,产物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Bi3+和Tb3+之间存在偶极-四极相互作用而进行能量传递。系列荧光粉的CIE坐标显示其发光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由绿色光到白光的渐变趋势。  相似文献   
957.
以3,5-二硝基水杨酸(H2dns)和菲咯啉(phen)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镧配合物[La2(dns)2(Hdns)2(phen)4](1)和[La4(dns)6(phen)6](2),并对它们进行了红外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单晶结构分析。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2均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2中La(Ⅲ)通过配体H2dns桥联分别形成双核结构和四核结构。热重和荧光分析表明:2热稳定性高于1,12均在467 nm处有最强荧光发射强度。  相似文献   
958.
采用高温固相法分别合成了Sb3+,Bi3+,Zr4+,Si4+共掺杂的YAG:Ce黄色荧光粉。研究了YAG:Ce黄色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随元素种类以及微量掺杂浓度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机理。结果显示,随着元素Sb3+,Bi3+,Zr4+,Si4+掺杂浓度的增加,发射峰强度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Sb3+,Bi3+与Ce3+之间存在多极子相互作用的共振传递及晶格修复作用,当Sb3+,Bi3+掺杂浓度分别为0.5和0.1 mmol时发射峰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提高了35.5%和44.8%。在YAG:Ce中由于Zr4+,Si4+的电荷补偿作用,促进Ce4+→Ce3+的转化,从而提高了YAG:Ce的发光强度。Zr4+,Si4+掺杂浓度分别在0.3和7 mmo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提高了27.4%和31.2%。由荧光粉颗粒形貌可知,Sb3+,Bi3+,Zr4+,Si4+元素的微量掺杂能促使晶粒长大,并且近似球型,导致发光强度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959.
用两步法合成了3种不对称二亚胺L,LMe和LCl。起始原料席夫碱2-羟基-N-(5-硝基糠叉)苯胺(SB-NO2)用5-硝基糠醛和2-羟基苯胺反应制得。SB-NO2然后在溶液中被还原为其氨基衍生物SB-NH2。在SB-NH2溶液中分别加入2-羟基苯甲醛,2-羟基-5-甲基苯甲醛和2-羟基-5-氯苯甲醛制得二亚胺化合物L,LMeand LCl。同时还合成了这些配体的Fe(Ⅲ)and Ni(Ⅱ)的二聚和双核配合物。用元素分析、LC-MS、IR、UV-Vis、1H and13C-NMR、TGA、电导率和磁性测量等对二亚胺及其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还研究了席夫碱配体及其配合物对5种细菌的抗菌活性。所有化合物对大肠埃布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均有中等强度的活性。Fe(Ⅲ)配合物对绿脓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具有最高活性。  相似文献   
960.
以LiH2PO4和廉价的Fe2O3为原料,葡萄糖为有机碳源,通过选择高价V5+进行铁位掺杂固相合成碳包覆复合改性的LiFe1-xVxPO4/C(x=0,0.01,0.03,0.05,0.07,0.1)材料。700℃下处理得到结晶性好、电化学性能良好、较高振实密度ρ=1.2g·cm-3的材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表明掺入的钒为高价态V5+,能产生更多的过剩电子,从而提高了电子电导率,且V5+的掺入没有改变Fe的价态。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了V5+的掺入降低了电荷迁移阻抗,提高了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其中优化的材料LiFe0.95V0.05PO4显示了不同倍率下良好的充放电比容量,在0.1C、1C、2C和5C倍率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5、146.5、135.3和125.9mAh·g-1,5C循环500次后容量为119.5mAh·g-1,容量保持率为94.9%,材料循环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