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4篇
  免费   1866篇
  国内免费   1965篇
化学   4998篇
晶体学   26篇
力学   69篇
综合类   81篇
数学   204篇
物理学   6777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427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574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515篇
  2008年   700篇
  2007年   617篇
  2006年   645篇
  2005年   560篇
  2004年   552篇
  2003年   492篇
  2002年   488篇
  2001年   422篇
  2000年   357篇
  1999年   348篇
  1998年   296篇
  1997年   310篇
  1996年   301篇
  1995年   306篇
  1994年   248篇
  1993年   258篇
  1992年   204篇
  1991年   263篇
  1990年   199篇
  1989年   21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火焰原子吸收光测定高含量有机玻璃中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硒化合物在电子、玻璃等工业部门用途广泛,对高含量硒中碲的测定通常是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或极谱法。本文详细研究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这领域中的作用。使用本方法不必从硒化物试样中分离碲,在0.6-1.2mol/L HCl介质中测定蹄时,检出限0.08μg/ml,特征浓度0.15μg/ml1%,线性范围25μg/ml。相关系数0.9998。  相似文献   
83.
郑仁蓉  林辛未 《中国物理 C》1991,15(11):1001-1009
本文在已有的EFV方法基本思想和数值运算的基础上,对1s0d壳的F18,N20,NeF22和SiF28四种核的不同态进行了实际运算,验证了EFV方法的可行性,说明了该方法中所包括的各种关联作用的重要性.为大模型空间中EFV方法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4.
85.
86.
黄淦泉 《光谱实验室》1991,8(4):123-128
本文评述了压力对电热原子化的影响。惰性气体压力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特性的影响归结为压力对试样蒸发速率的影响和原子蒸气的吸收系数随气体压力增加而降低(罗伦兹效应)。加压下原子化有下列优点:(1)非线性校准曲线的线性化;(3)增加校准曲线的线性动态范围;(3)减小光源放电条件变化引起的影响,提高了精密度和降低检出极限;(4)减小了气相干扰。但是,峰高与峰面积灵敏度随压力增加而降低。采用连续光源和加压原子化能显著提高灵敏度和降低检出极限。  相似文献   
87.
采用钯,钯-镁作基体改进剂,FIA-HG-GFAAS法成功地测定了锗。灵敏度、精密度和分析速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峰值吸收的特征质量8.0pg,检出限10.9pg,相对标准偏差0.34%,同时探讨了基体改进剂钯的稳定作用机理及锗在石墨管中的原子化机理。  相似文献   
88.
运用多种密度泛函理论 (DFT)和从头算 (abinitio)方法研究了草酰胺顺、反异构体的分子几何构型 ,结果表明Beck88交换函数与LYP非局域相关函数形成杂化的DFT方法B3LYP与MP2方法计算结果比较吻合。在此基础上选择B3LYP方法对草酰胺分子电子结构、红外光谱和前线分子轨道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 ;与实验事实对比分析了气态草酰胺分子中配位原子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89.
我们应用含温有界平均原子模型,采用Younger公式和分波法研究了高温稠密等离子体中电子离子直接碰撞电离的截面。  相似文献   
90.
戴闻 《物理》2006,35(10):859-859
所谓超固体(supersolid)是这样一类物质,它们自身具有互斥的性质:一方面是刚性晶体,长程空间有序;另一方面,又象是自由流动的超流体.对于超固体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69年,Andreev and Lifshitz研究了晶体中格点空位的作用.他们提出:在极低温下,空位有可能在整个晶体范围内退局域化,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尽管原子排列规则有序,超流行为仍可能在其中发生.在实验室中观察超固体行为的研究努力,持续了35年.2004年,美国宾州大学的Kim E等报告了关于超固体的第一个实验证据.加压4^He被置于一个扭摆容器中,当样品被冷却到175mK以下,实验者观察到扭摆转动惯量的突然下降.定量的估计表明,样品中大约有1%的组分停止了随固态氦的震荡,或者说有1%成为超流.不过,其中的机制,迄今尚无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