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29篇
  免费   3065篇
  国内免费   3311篇
化学   7948篇
晶体学   170篇
力学   1952篇
综合类   551篇
数学   6545篇
物理学   20139篇
  2024年   284篇
  2023年   1136篇
  2022年   1048篇
  2021年   1064篇
  2020年   787篇
  2019年   618篇
  2018年   457篇
  2017年   768篇
  2016年   779篇
  2015年   904篇
  2014年   1824篇
  2013年   1526篇
  2012年   2365篇
  2011年   2201篇
  2010年   1711篇
  2009年   1626篇
  2008年   2237篇
  2007年   1488篇
  2006年   1459篇
  2005年   1551篇
  2004年   1955篇
  2003年   1544篇
  2002年   1368篇
  2001年   1256篇
  2000年   1046篇
  1999年   649篇
  1998年   558篇
  1997年   502篇
  1996年   428篇
  1995年   331篇
  1994年   376篇
  1993年   291篇
  1992年   341篇
  1991年   236篇
  1990年   216篇
  1989年   23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perforated -panel absorber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By reviewing recent research work, this paper reveal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limit of the absorption frequency bandwidth.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bsorption frequency bandwidth can be extended up to 3 or 4 octaves as the diameters of the micro-holes decrease. This has become poss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ies for manufacturing micro-perforated panels, such as laser drilling, powder metallurgy, welded meshing and electro-etching to form micrometer order holes. In this paper,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absorbers in random fields and in high sound intensity are discuss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A new absorbing structure based on micro-perforated-panel absorbers demonstrate experimentally high sound absorption capability. This review shows that the micro-perforated-panel absorber has potentials to be one of ideal absorbing materials in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72.
科学和艺术     
许槑 《物理通报》2006,(10):56-58
科学与完美是不是一致的?科学家们是否有权使用完美这个词?至少,对于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说答案是肯定的“是”.2002年,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写道:“近代物理学的一些重要方程式是科学知识的永久部分,甚至比它们较早出现的美丽大教堂还要经久不衰.”1960年代,狄拉克(Paul A.M.Dirac)有句名言:“完整的方程式之完美较之它们适合实验结果更为重要.”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因曼(Richard P.Feynman)也坚信他提出的一项理论,即使该理论显得与实验数据有矛盾.1957年,他写道:“理论是优雅和完美的,重大事件是短暂的闪光.”  相似文献   
73.
谈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理教学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改单纯的“学科教育”为“科学教育”,即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还要为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奠定必需的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的基础.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深刻地认识到,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也是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74.
新颖、有趣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创造诱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精于设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而掌握新课内容.精于设问,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中基本概念的实质,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精于设问,在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我们这里说的五套中学数学教材是:[1]Contemporary(当代的)Mathematics in Context(与背景相联系的)(Core-Plus).编者:Coxford等,1998;[2]Interactive(交互的、互相影响的)Mathematics Pro-gram.编者:Fendel and Resek,1997;[3]Math Connections(联系):A Secondary Mathematics 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编者:Berlinghoff,Sloyer,and Hayden,2000;[4]Mathematics:Modeling(给…建立模型)OurWorld(ARISE).编者:Garfunkel,Godbold and Pollak,1998;[5]SIMMS Integrated(综合的,整体的,互相协调的)Mathematics:A Modeling Approach(模型方法)Using Technology.编者:Lott and Burke,1996.  相似文献   
76.
按照教育部最近拟订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要求,在普通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了课程计划,其表现形式之一是“专题探究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77.
高中数学内容抽象,连贯性强,若学生的可接受性差,便造成考试成绩差,社会评价低,心理压力大,以至成为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到了高三,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由于高三数学复习课长期采用例题讲解,学生大运动量操练的模式,认知教学概念化,思维训练一般化,“学科魅力”的缺乏,使学困生对数学课缺乏兴趣,在兴趣、动机、求知欲、自信心、主体  相似文献   
78.
层次分析法参数化的随机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层次分析法参数化的随机模型,通过计算难度系数,得出权向量,从而有利于广泛应用且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79.
一种新型彩色三维光学成像系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张宗华  彭翔  胡小唐 《光学学报》2002,22(8):94-998
提出一种新型三维彩色光学数字成像系统。此系统利用投影结构光对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进行数字化,同时得到对应的彩色纹理。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得到物体彩色纹理的两种不同方法;直接获取和从编码条纹中提取,给出了用该系统得到的实验结果并简单评价了系统的性能。此系统在反求工程、影视制作、三维游戏制作、医学应用等方面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0.
超细CaO粉炉内喷射脱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超细CaO粉炉内喷射脱硫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可能影响超细CaO粉炉内脱硫效率的多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预先锻烧生成的超细CaO粉在并不苛刻的反应条件下脱硫效果很好,颗粒大小、反应区温度、反应时间和Ca/S比对炉内喷钙脱硫的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