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化学   172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研究了在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共同作用下低浓度正己醛的降解反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与γ-Al2O3之间产生了很好的催化协同作用,在低放电功率(2.8W)和低温(80 ℃)下,干燥空气气氛中,γ-Al2O3对0.12%正己醛的去除率为87.1%;当γ-Al2O3负载7.5%MnOx后,正己醛去除率达到96.5%,其效果与Pt/γ-Al2O3相当.7.5%MnOx/γ-Al2O3在实验条件下连续使用50h,其催化活性未见下降.  相似文献   
83.
用浸渍-分解法将Bi2O3纳米颗粒沉积在TiO2纳米管壁上, 制备了Bi2O3/TiO2纳米管阵列.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测定了Bi2O3/TiO2 纳米管阵列的化学组分, 利用X 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征了所制备的样品. 通过在可见光下(λ>400 nm)降解甲基橙(MO)水溶液来评价样品的光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 Bi2O3纳米颗粒均匀地沉积在TiO2纳米管中. Bi2O3/TiO2纳米管阵列具有比纯Bi2O3膜和N-TiO2纳米管阵列高得多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Bi2O3/TiO2纳米管阵列活性的增强是其强可见光吸收和Bi2O3与TiO2之间形成的异质结的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P123)对有机溶剂均三甲苯(TMB)的增容作用,合成了大孔径介孔二氧化硅囊泡材料,首次通过控制有机溶剂TMB与无机硅源正硅酸四乙酯(TEOS)的投料时间间隔t,实现对介孔二氧化硅囊泡材料结构的调变。通过小角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TEM)检测技术对酸性P123模板体系中的材料结构转变过程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变TMB与TEOS的投料时间间隔,能够实现介孔囊泡结构的调变,同时提出"协同囊泡模板"(cooperative vesicle templating,CVT)和"协同作用机制"(cooperative formation mechanism,FM)共存。通过简单合理的设计合成不同结构的介孔材料,以期开拓其在催化、分离以及医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也为合成其他介孔材料提供简单合理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5.
房地产企业成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分别从空间、时间和内涵视角对房地产企业成长能力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利用隐喻研究法、结合企业基因理论等,阐明成长能力对房地产企业成长的协同作用和演化机理,在内涵视角上,研究每个具体子能力作用于企业成长的微观作用机理.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房地产企业的持续成长需要各个成长能力协同作用,而且不同成长阶段,成长能力的作用程度不尽相同,能力束实现了不同阶段的跃迁.  相似文献   
86.
《天然气化学杂志》2014,(6):726-731
The effects of NaA1H4, TiF3 and NaA1H4-TiF3 co-additive on dehydriding reaction of Mg(A1H4)2 a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on- set dehydrogen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co-doped Mg(A1H4)2 composites decreased to 74 ℃, which is about 59 ℃ lower than that of pure Mg(A1H4)2. The dehydrogenation kinetics of NaA1H4-TiF3 co-doped Mg(A1H4)2 sample was also improved, which released about 94% hydrogen within 48 min, but no visible hydrogen was released from pure Mg(A1H4)2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co-doped Mg(A1H4)2 was 85.6 kJ.mol-t,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additive-free Mg(A1H4)2 sample. The synergetic effects of NaA1H4 and TiF3 on the dehydrogenation performance of Mg(A1H4)2 were confirmed. In addition, a possible catalytic mechanism is discussed, regarding the different roles of NaA1H4 and TiF3 on Mg(A1H4)2.  相似文献   
87.
采用简单的煅烧工艺合成了纳米硼化钴(CoB)晶体,并首次研究了纳米CoB晶体在氨硼烷溶液水解制氢过程中的催化活性。研究发现,纳米CoB晶体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室温条件下其转换频率(TOF)为35.3molH2·molcat-1·min-1,优于同等条件下贵金属Pt催化剂(TOF=29.3molH2·molcat-1·min-1)。此外,循环测试8次后纳米硼化物晶体的催化制氢性能没有发生衰减。进一步研究发现CoB表面的Co0物种是催化制氢的活性位点,而表面的B物种位点能够有效辅助Co0位点实现协同催化氨硼烷制氢。  相似文献   
88.
选取聚丙烯(PP)和竹屑作为废塑料与生物质的典型代表,在热重分析仪和固定床台架上研究了塑料掺混比例对混合热解失重特性、动力学机理、产物分布行为等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混合热解时生物质和废塑料间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塑料掺混比例的增加,混合热解终止温度由501℃降低至471℃,主要热解温度区间缩短;混合热解所需活化能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塑料掺混比例为0.25时取得最小值。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发现,生物质与废塑料混合热解具有很强的协同作用:该协同作用降低了生物质反应所需能量,增加了废塑料反应所需能量,降低了混合热解过程的总活化能;此外,协同作用促进大分子挥发分转化为小分子气体,促进芳烃、烷烃等烃类生成,抑制CO_2、苯酚、羧酸、呋喃和酮类等含氧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89.
倍半氧化羧乙基锗(Ge-132)是一种毒性很小.且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有机化合物.近10年来,本所与中山医科大学等单位合作.对Ge-132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结合国外1987年以来有关的研究,证实Ge-132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生物学作用:1.抗肿瘤作用;2.抗诱变作用;3.抗化学致癌作用;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5.抗衰老作用;6.协同作用.可认为它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抗诱变、抗致癌、增强免疫功能、提高中枢智力、延缓衰老的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90.
利用混合溶剂沉淀法将原油中的沥青质分为4个亚组分, 研究了含有各组分的模拟油与烷基苯磺酸钠(p-S14-4, p为对二甲苯; 14表示烷基链上有14个碳原子; S表示表面活性剂; 4表示芳基在长链烷基的4号碳原子上)水溶液间的动态界面张力(DIFTs). 结果表明, 沥青质及其亚组分的分子尺寸、 浓度和极性对DIFTs有显著影响. 分子尺寸较大的沥青质亚组分与p-S14-4分子之间难以形成混合吸附膜, 协同作用较弱, DIFTs曲线呈“L”形, 最小界面张力(IFTmin)受浓度和极性的影响较小. 在高浓度时, 分子尺寸较小的沥青质及其亚组分快速扩散至界面与p-S14-4分子形成紧密的混合吸附膜, 能够快速降低界面张力(IFT); 随着时间的延长, 界面层的分子发生重排, 导致DIFTs曲线呈“V”形, 且在这种情况下沥青质及其亚组分的极性越高, 降低IFT的协同作用越明显, IFTmin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