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化学   172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通过测定不同类型的单一及复配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研究了它对W(甲维盐)=1%微乳剂的性能影响。膦酸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79×10-4mol/L,表面张力为28.90mN/m;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EPE型)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91×10-4mol/L,表面张力为20.70mN/m;按m(A)∶m(B)=2∶3形成的复配型表面活性剂2#的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为9.30×10-5mol/L,表面张力为25.66mN/m。当W(2#)=10%时,配制W(甲维盐)=1%的微乳剂物理稳定性最佳,各项指标均合格。对甘蓝小菜蛾幼虫的田间药效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具有较强的杀虫作用和较长的持效期,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2.
BiOCl在光催化固氮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但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本文首先采用水解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丰富氧空位的新型RuO2/BiOCl复合光催化剂,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致发光光谱、电子顺磁共振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300 W氙灯为模拟太阳光源,评估了其光催化固氮性能。结果表明:当复合催化剂中RuO2负载量达到0.2%(质量分数)时,RuO2/BiOCl具有更好的固氮活性,在光照1 h后其最佳活性达到了131.9μmol/L。相较纯BiOCl催化剂,其固氮性能提升了3.5倍。最后,本文对催化剂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相关探索,为制备具有更高固氮活性的光催化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分析化学》2006,34(6):753-753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分离过程中影响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论和唯象的输运过程处理方法,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分别就不同的分离模式的选择性规律和柱内富集理论与技术、梯度洗脱的溶质输运特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4.
本文通过求解Fokker-Planck方程和射线追踪技术,详细研究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低混杂波电流驱动(LHCD)与电子回旋波电流驱动(ECCD)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这种协同作用有利于用EC波驱动电流;捕获电子效应对电流驱动有一定影响,特别是O波弱场注入时,影响更为明显;驱动的电流对平衡磁场很敏感,磁场的大小也影响驱动电流的剖面。  相似文献   
45.
This paper reports the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orphyrin-like” Schiff base mononuclear complexes MH2L {M=Mn(Ⅱ), Fe(Ⅲ)Cl, Cr(Ⅲ)Cl, Cu(Ⅱ), Co(Ⅱ), Ni(Ⅱ), Zn(Ⅱ); L=bis[N, N′-ethylene-2, 2′-(phenylmethylene)bis(3,4-dimethylpyrrole-5-aldimino)]} and dinuclear complexes MnML [M=Mn(Ⅱ), Fe(Ⅲ)Cl, Cr(Ⅲ)Cl, Cu(Ⅱ), Co(Ⅱ), Ni(Ⅱ), Zn(Ⅱ)] for cyclohexane monooxygenation with PhIO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dinuclear complexes. The magnetic investigations (4~300 K) of the dinuclear complexes revealed that their antiferromagnetic spin exchange with J ranged from -10.49 to -0.482 cm-1 except MnZnL and antiferromagnetic spin exchange de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Mn-Cu > Mn-Ni > Mn-Mn > Mn-Fe > Mn-Co > Mn-Cr. The results of catalyzed oxidation of cyclohexane indicated that the catalytic property of the dinuclear complex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mononuclear complex.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the synergism decreased in the order: Mn-Fe > Mn-Cr > Mn-Cu > Mn-Mn > Mn-Co> Mn-Ni > Mn-Zn. It seems that this synergism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unpaired d electrons and the magnetic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metals in these dinuclear complexes.  相似文献   
46.
新型复合负载金属-支撑水相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催化剂SAP/Rh-SiO2中匀相组分和多相组分具有协同作用。本文主要考察V助剂对Rh-V/SiO2多相催化剂和SAP/Rh-V-SiO2复合催化剂1-己烯氢甲酰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助剂V之后,Rh-V/SiO2催化剂的活性(147.2h-1)比Rh/SiO2催化剂的活性(20.8h-1)有很大提高,而复合SAP/Rh-V-SiO2催化剂的活性(594h-1)比SAP/Rh-SiO2催化剂的活性(370.5h-1)提高很多。V有很强的储氢作用,在Rh-V/SiO2催化剂上更容易发生氢溢流,因此该类复合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多相催化剂上产生的H和CO溢流等活性物种溢流至烯烃配位的匀相催化剂活性上发生反应,从而促进复合催化剂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羧化聚丙烯载体(不饱和羧酸接枝聚丙烯)接枝链的结构对丙烯腈聚合速度的影响。在引发活性方面对聚羧酸氧钒(聚合物负载催化剂)、异丁酸氧钒(小分子同系物)和硫酸氧钒(小分子非同系物)作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1)(P-COO)_2VO两羧基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2)大分子链效应加强了羧基的协同作用;(3)聚羧酸链的d-、1-构型、羧基间距和载体的传质效应对聚合速度均有影响;(4)在本实验条件下,引发机理与高分子载体的链结构无关。  相似文献   
48.
用Gaussian94程序,HF和MP2方法,LANL2DZ基组,研究了模型化合物PdCONaOH的电子结构,讨论了碱的助催化作用。结果表明碱NaOH对PdCO的助催化作用是通过Na+和OH-协同作用而完成,并且其助催化效果与Na+和OH-相对于PdCO的位置(距离和方向)以及Na+和OH-之间的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49.
苯并三唑和8-羟基喹啉对铜的缓蚀协同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电化学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苯并三唑(BTA)和8 羟基喹啉(HQ)对铜的缓蚀协同作用, BTA和HQ复配使用后提高了电极的膜电阻,降低了电极的膜电容,增强了对铜腐蚀的抑制作用.通过MM2分子力学程序和PPP SCF量子化学方法优化计算了BTA和HQ的分子结构参数,分析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缓蚀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0.
《分析化学》2007,35(2):239-239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分离过程中影响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论和唯象的输运过程处理方法,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分别就不同的分离模式的选择性规律和柱内富集理论与技术、梯度洗脱的溶质输运特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