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4篇
化学   180篇
力学   77篇
综合类   21篇
数学   43篇
物理学   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1 毫秒
61.
制备了一种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硅橡胶皮肤再生材料,并以小型猪为模型,考察了其对烫伤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性能.首先合成了磺化羧甲基壳聚糖,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制备了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多孔支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磺化羧甲基壳聚糖含量对支架微结构的影响.随着磺化羧甲基壳聚糖含量的增大,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从纤维结构向片状结构转化,且支架的孔径相对变大.采用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实验证明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无明显细胞毒性.进一步将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与硅橡胶膜复合,构建具有双层结构的皮肤再生材料.以小型猪为模型,评价了其对深度烫伤创面的修复性能.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硅橡胶皮肤再生材料具有更快的血管化性能,且经该材料处理的创面能有效支持薄自体皮片的移植成活,实现深度烫伤创面的全层修复.  相似文献   
62.
郑婷月  唐晨  雷振坤 《光学学报》2019,39(2):111-118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全卷积神经网络的视网膜血管分割方法,无需手工设计特征和后处理过程。利用跳跃连接构建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全卷积神经网络,将高层语义信息和低层特征信息进行融合;利用残差块进一步学习细节和纹理特征;利用不同空洞率的空洞卷积构建多尺度空间金字塔池化结构,进一步扩大感受野,充分结合图像上下文信息;采用类别平衡损失函数解决正负样本不均衡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DRIVE(Digital Retinal Images for Vessel Extraction)和STARE (Structured Analysis of the Retina)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分别为95.46%和96.84%,敏感性分别为80.53%和82.99%,特异性分别为97.67%和97.9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97.71%和98.17%。所提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63.
廖小华  王颖  陈荣  顾瑛  王月云  曾海山 《光子学报》2009,38(5):1254-1258
在分析鲜红斑痣病理的基础上,根据病变程度改变真皮上层血液层的厚度,并建立相应的光学模型,确定其组织光学参数.通过Monte Carlo模拟,得出:鲜红斑痣皮肤反射光谱与荧光光谱均可反映鲜红斑痣皮肤病变程度,特别是血管直径的变化;当血管直径增大时,鲜红斑痣皮肤反射光谱反射率与荧光光谱强度均明显下降.研究表明反射光谱和荧光光谱可能应用于判断或分析鲜红斑痣皮肤的病变程度,从而为鲜红斑痣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The Programmed model of non-Newtonian blood fiow (the Casson model) at arterial bifurcations is established by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The blood flow field under different Reynolds numbers is simulated, and distri- bution of dynamic factors such as flow velocity, shear stress, pressure and shear rate are presented. The existence of the fluid separation zone is analyzed. This provides a basis for further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modynamic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a reference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location of sediments, and the plague factor in arteries.  相似文献   
65.
合成、表征了一种新型的NO供体化合物meso-5,10,15,20-四(4-磺酸基苯基)卟啉锰钠盐—NO配合物(TPPSNa-Mn-NO), 并初步研究其药理学作用. 采用重氮化偶合反应检测TPPSNa-Mn-NO体外NO的释放效果. 观察TPPSNa-Mn-NO对家兔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和对于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影响. TPPSNa-Mn-NO的体外NO释放效率约为70.86%, 该化合物可以使30 mmol•L-1甲氧胺引起家兔离体胸主动脉收缩的量效关系曲线非平行右移, 最大反应(Emax)压降低约30.2%, 静脉给药后实验组大鼠血压第5 min时开始下降, 并持续缓慢降低, 给药后30 min下降幅度达最大, 而后缓慢回升, 给药后120 min时接近用药前水平且仍低于用药前水平. 药物对大鼠心率无显著影响. TPPSNa-Mn-NO具有缓慢持久降压的药理作用, 且不影响其他重要的生命指标, 有望成为长效降压药理想的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66.
糖尿病大鼠微量元素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糖尿病大鼠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及其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出糖尿病大鼠模型,三氯化铁(FeCl3)造颈总动脉血栓后,测定血糖、胰岛素(INS)、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血栓素B2(TXB2)、内皮素(ET1)以及全血微量元素镁、锌含量。结果表明,①与正常对照组比,糖尿病大鼠的血糖、TXB2、ET1和锌的含量、ρ(TXB2)/ρ(6-K-PGF1α)、(T/P)比值及血栓质量增加(P〈0.05),INS含量降低(P〈0.001),镁和6-K-PGF1α含量无改变(P〉0.05);②糖尿病组的TXB2与糖、锌(P=0.001)、胰岛素正相关(P=0.003),ET1仅与锌正相关(P=0.096),6-K-PGF1α与镁、锌无相关关系。提示:①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处于T/P失衡的高凝状态,更易形成动脉血栓;②糖和锌代谢紊乱在T/P失衡和内皮功能损伤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7.
研究泰和乌骨鸡肉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降血压活性,并鉴定出其中确定具有降血压活性的肽序列。采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法,测定了不同阶段消化液对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的抑制作用,并选择其中的小肠道消化液,对其进行超滤、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最后通  相似文献   
68.
母立众  唐元梁  贺缨  王进 《力学学报》2012,44(6):1084-1088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在保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占有突出地位,许多疾病的发生也是从微循环开始. 因此,利用脊背视窗技术,并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视窗内的血管结构, 进一步对所获血管图像进行一系列图像处理,得到了血管边界和中心线等结构信息. 同时,根据血管分叉处相贯线的信息确定分叉血管的连接方式. 在网格划分时,采用了改进的超限插值算法,构建了三维血管网的有限元网格模型,实现了对任意分支血管网的三维重建. 为微循环的体外实验和数值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9.
随着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血管类疾病的诊断,比如动脉狭窄、血管瘤、血管畸形等。除了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静态图像,先进的MRI技术还可以通过时间序列直接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基于计算机成像和三维重建技术,血流动力学的参数又可以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如何将血流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诊断相结合是近年来在转化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文中将结合文献调研和作者自己的研究工作对基于医学图像的血流动力学分析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0.
介入治疗用非血管可降解支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和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其中用于胆管、食管和气管等官腔的支架属于非血管介入治疗。非血管可降解支架与官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支架置入人体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降解,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小分子排除体外。本文综述了介入治疗用非血管可降解支架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非血管可降解支架的材料选择,外形设计,支架工艺(包括支架成型,覆膜改性,载药处理),性能测试(包括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降解性能等)及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