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1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124篇
化学   182篇
晶体学   26篇
力学   167篇
综合类   77篇
数学   2324篇
物理学   38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提出一种应用于天线跟踪稳定平台的捷联惯导转动基座初始对准方法。首先对卫星天线跟踪稳定平台的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在不改变系统现有硬件结构条件下,可充分利用天线跟踪稳定平台的结构特点进行转动基座初始对准的结论;建立完整的捷联惯导旋转基座初始对准数学模型,并采用奇异值分解法分析捷联惯导转动基座初始对准的可观测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初始对准中系统可观测矩阵的最小奇异值比静基座初始对准可观测矩阵最小奇异值大一个多数量级,能提高捷联惯导系统的可观测性,并能有效地提高姿态角尤其是航向角的对准精度,为提高通信卫星天线跟踪稳定平台的性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2.
李刚 《数学通讯》2014,(4):23-24
1.问题的提出文 [1],张乃贵老师采用“联想、转化”的方式,使用“先变形,再放缩”的方法,得到一道难题的巧解,并给出了详细的思考过程.笔者认为,这是一道二元函数最值问题,通过消元的办法将问题转化为一元函数的最值问题处理较为恰当,既符合解题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通过构造一元函数,结合复合函数的导数知识,给出这道题的常规解法及一般情形,并分析该问题的数学背景,现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3.
从近几年的各省高考中向量的考题来看,对向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断点所处的位置,判断动点的轨迹,利用其几何意义解题等方面,尽管常以小题形式出现,但往往让考生们无从下手,可见其重要地位.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2008年浙江卷的第9题.  相似文献   
104.
张国治 《数学通讯》2012,(Z3):113-114
例1(第23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培训题高一41题)△ABC中,已知AB=4,BC=5,AC=6,若点O是△ABC的外心,则→AO.→AC的值是.分析标准解答给出的解法是应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向量数量积的定义,繁琐冗长.事实上,若注意到题设条件AC=6及向量回路A→M→O,便有如下简解.简解取AC的中点M,则必有MO⊥AC,  相似文献   
105.
文[1]例4是如下一道选择题:已知sinxcosy=1/2,则cosxsiny的取值范围是().  相似文献   
106.
107.
数学问题的解决,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组织策略.不同的组织策略,源于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不同的解决方法.高中数学中的解析几何问题,兼具代数和几何的综合特征,条件交互关系错综复杂,变换问题观察的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现以2011年高考北京卷数学理科第19题为例,谈一下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108.
109.
对话虽然是一种日常的行为方式,但对其实质却有着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理解.后现代课程理论家多尔提出:在这新的后现代,我坚信,我们需要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感……为此我提倡一个以会  相似文献   
110.
答疑解惑,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反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答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解惑,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解惑.一次有价值的答疑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下是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