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71篇
化学   779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25篇
综合类   24篇
数学   30篇
物理学   2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超临界水中聚乙烯油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125mL间歇式高压釜反应器,在超临界水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水/聚乙烯比和水填充率对聚乙烯降解油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乙烯在超临界水中迅速降解,油收率可达90%以上;随温度从450℃提高到480℃,油收率从91.4%下降到61.7%,气体收率从1.9%提高到27.7%;在450 ℃反应时间从1 min延长到30 min时,油收率略有下降,油品中C7-11组分所占比例增大一倍。水/聚乙烯比和水填充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聚乙烯的降解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2.
非超临界干燥法制备SiO2气凝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应用廉价的国产硅溶胶为原料,通过凝胶过程和干燥过程条件的选择,以非超临界干燥技术最终获得了块状SiO2气凝胶.该气凝胶外观状态与应用正硅酸乙酯为原料制得的完全一致,其微观结构也相当良好,其直径和孔分布均匀.溶液的配比和pH对凝胶过程和气凝胶样品的密度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同时pH值与SiO2的粒径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依据制备条件的变化,所得SiO2气凝胶的密度约在200~400 kg•m-3,比表面在250~300 m2•g-1之间变化,平均孔径约为11~20 nm,而孔隙率在91%左右.  相似文献   
73.
超临界苯类溶剂对聚苯乙烯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压间歇反应器中,温度340~370℃,以苯、甲苯、乙苯和对二甲苯为超临界溶剂研究了聚苯乙烯(PS)的降解特性.苯类物质是聚苯乙烯的优良溶剂,在超临界条件下其优异的传质、传热性能使聚苯乙烯快速降解.聚苯乙烯在不同超临界溶剂中降解转化率相近,而降解产物组成差别很大,分析了不同超临界溶剂对聚苯乙烯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甲苯对降解过程影响最小,苯乙烯收率最高.聚苯乙烯降解过程中,高分子链断裂和解聚同时进行,结合连续分布理论建立了聚苯乙烯降解的动力学模型,得到在超临界甲苯中聚苯乙烯链端解聚活化能为138.4 kJ.mol-1.  相似文献   
74.
阳极氧化与超临界干燥结合制备多孔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孔硅(PS)在室温下发射强可见光,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成为材料科学、半导体物理和化学以及信息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1,2].最近三、四年,国内外对PS制备工艺、影响PS发光的因素、PS发光机制、PS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但有一些基本问题仍待解决,如关于PS发光机制尚存在分歧;PS电致发光效率低,离应用差距甚远;高多孔度PS微孔结构不稳定等.PS微孔内溶剂蒸发过程中,由于毛细管张力的存在,造成微孔骨架受力不匀.强的应力使PS骨架脆弱,甚至微孔结构坍缩,从而导致PS结构不稳定.对于高多孔度…  相似文献   
75.
李国章  李光锋 《光谱实验室》2012,29(4):2140-2143
使用不同夹带剂,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研究不同夹带剂的萃取效果。在优化操作条件下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HPLC测定萃取物中3种丹参酮的质量分数。3种夹带剂中,95%(V/V)极性物质乙醇效果最好,其次为丙酮、正辛烷。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为了提高萃取率,须使用极性溶剂乙醇作为夹带剂。  相似文献   
76.
利用Minitab软件设计实验,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为原料,研究了在不同的超临界CO_2流体状态下,处理压力、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渗入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因素设置范围;通过单因子实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处理工艺,并对经过电子束辐照的UHMWPE纤维凝胶含量和蠕变率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处理温度对TMPTMA的渗入率影响最大,其次为压力,时间的影响最小,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为处理压力25MPa,温度80℃,时间30min;TMPTMA渗入率越高,电子束辐照后UHMWPE纤维的增感辐照交联效应和抗蠕变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7.
周璐  马红和 《计算物理》2020,37(2):212-220
超临界水反应器中,硫酸钠是易造成堵塞的一种常见无机盐,研究其结晶动力学对于防盐沉积反应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AMMPS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研究硫酸钠在超临界水中的微观结晶过程,其中水分子采用SPC/E模型,离子-离子、离子-水分子相互作用采用Coulumb和Lennard-Jones联合势能函数.结果表明:水对离子的静电屏蔽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随密度减小而减弱;增大超临界水的温度和密度有利于离子扩散,进而促进离子相互碰撞、成核;在模拟的超临界水参数范围内,其成核速率的数量级为1029cm-3·s-1,生长速率为(19.8~25.8) m·s-1.  相似文献   
78.
本文成功建立了煤超临界水气化动力学模型,其中包括煤在超临界水中热解、液化、固相残碳及液化产物的蒸汽重整等均相和非相反应。该动力学模型能准确反应煤在超临界水中气化特征。在前述第一部分工作的基础上,耦合该气化动力学模型,对煤在超临界水流化床中气化过程进行了建模。通过该模型研究了宽温度参数范围下反应器内典型反应速率、反应组分分布演变规律,揭示了反应器内部化学反应特征与气化规律。研究加深了对超临界水流化床内煤气化过程的认识,对超临界水流化床反应器的优化、放大以及实际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
为掌握生物质中钾对生物质超临界水降解过程的影响,选择生物质气化转化过程中生成的重要小分子中间产物甲醛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反应温度400~650℃、压力23~29 MPa、停留时间4~12 s),单一钾成分(KHCO3/K2CO3/KCl)或混合钾成分(KHCO3、K2CO3、KCl)对甲醛超临界水降解气体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KHCO3、K2CO3、KCl、混合钾均降低了气体产物中CO的体积分数,提高了CO2的体积分数,但KCl的影响程度弱于其他三种钾成分。此外,由于不同钾成分均不利于气体产物中CO和H2体积分数的提高,从而使得气体产物的热值降低。KHCO3、K2CO3、KCl、混合钾均降低了H2、CO、CO2的产率以及气化率,其对H2产率以及气化率的抑制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混合钾、KHCO3、K2CO3、KCl,且提高反应温度、延长反应停留时间时抑制气体生成的作用相对越明显。而当反应压力改变时,钾成分对H2产率及气化率的影响程度变化较小。较高反应温度、较高反应压力、较长停留时间时,混合钾中各成分出现协同作用,明显抑制了气体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80.
以柠檬酸为螯合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为表面活性剂,通过ZrOCl2·8H2O 与对苯二甲酸 (H2BDC) 反应制备了同时具有微孔和介孔结构的Zr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r-MOF),并在超临界CO2-甲醇流体中将 Ru 负载于 Zr-MOF 上, 制备了 Ru@Zr-MOF催化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N2吸附-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催化剂在苯及其同系物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Ru纳米金属颗粒均匀地分散在Zr-MOF载体上,平均粒径约为2.3nm,在苯及其同系物的加氢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