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7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268篇
化学   419篇
晶体学   105篇
力学   756篇
综合类   67篇
数学   88篇
物理学   37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碳纤维布与钢板复合加固梁剥离破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2根碳纤维布与钢板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加固方式能有效地改善被加固构件的受力性能,但常由于复合加固层的剥离可能导致加固效果的降低。复合加固层与被加固构件之间的剥离是由于薄弱截面在剪应力及正应力的集中作用下而产生的,文中对复合加固层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剪应力及剥离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分别进行推导,并进一步对碳纤维布与钢板复合加固的剥离机理进行分析,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2.
为研究圆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在偏压荷载作用下的性能退化,进行了10个短柱试件偏心受压试验。主要分析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圆钢管径厚比、型钢配钢率和偏心距等参数对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变形能力、刚度退化及耗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短柱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抗弯刚度;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取代率的增加对短柱的承载力和变形是不利的,试件的挠度变形随着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大,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的试件偏压承载力降低了8.98%,试件刚度退化速率随着取代率的增加而加快,耗能能力逐渐降低;试件的挠度变形随着圆钢管径厚比的增大或型钢配钢率的减小而增大;试件刚度退化速率随圆钢管壁厚、型钢配钢率的增加逐渐变慢,耗能能力增强;另外,偏心距对试件偏压性能影响较为显著,随着偏心距的增大,试件刚度退化和承载力降低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3.
骨料对混凝土材料冲击压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大尺寸Hopkinson压杆,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研究了四种不同骨料尺寸的普通混凝土材料和两种不同配比的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压缩强度,从唯象的角度分析了骨料性质及其粒径对混凝土材料动态压缩性能的影响及可能的力学机理,为在工程上更好地利用混凝土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4.
A disk-shaped compact tension (DC(T)) test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obtaining the fracture energy of asphalt concrete.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pecimen geometry is the ability to test cylindrical cores obtained from in-place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s or gyratory-compacted specimens fabricated during the mixture design process. A suitable specimen geometry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ASTM E399 standard for compact tension testing of metals as a starting point. After finalizing the specimen geometry, a typical asphalt concrete surface mixture was tested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and loading rates to evaluate the proposed DC(T) configuration. The variability of the fracture energy obtained from the DC(T) geometry was found to be comparable with the variability associated with other fracture tests for asphalt concrete. The ability of the test to detect changes in the fracture energy with the various testing conditions (temperature and loading rate) was the benchmark for determining the potential of using the DC(T) geometry. The test has the capability to capture the transition of asphalt concrete from a brittle material at low temperatures to a more ductile material at higher temperatures. Because testing was conducted on ungrooved specimens, special care was taken to quantify deviations of the crack path from the pure mode I crack path. An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test data revealed that the prototype DC(T) can detec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fracture energy resulting for tests conducted across a useful range of test temperatures and loading rates. This specific analysis also indicated that fracture energy is not correlated to crack deviation angle.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ongoing work integrat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observations with numerical analysis by means of a cohesive zone model tailored for asphalt concrete fracture behavior.  相似文献   
135.
陶瓷人工关节的跑合和摩擦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周银生 《摩擦学学报》1998,18(2):103-107
研究3种生物陶瓷材料(氧化铝,氮化硅和碳化硅)在水中的跑合及其摩擦特性。结果表明:跑合前,氮化硅-氮化硅摩擦副的起始摩擦因数和稳态摩擦因数最高,碳化硅-碳化硅磨擦副的起始摩擦因数和稳态摩擦因数最低,跑合后,氧化铝-氧化铝摩擦副的稳态摩擦因数最高,碳化硅-碳化硅摩擦副的起始摩擦因数和稳态摩擦因数仍然最低。当摩擦副表面均加工到超光洁状态(表面粗糙度Ra为纳米数量级)时,碳化硅-碳化硅摩擦副的摩擦性能最  相似文献   
136.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随机温度徐变应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刘宁  刘光廷 《力学学报》1997,29(2):189-202
首次尝试将随机有限元法引入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随机温度徐变应力的计算.综合考虑各种随机因素,对于由材料物理参数随机性引起的随机温度场的影响,本文给出了相应于初应变隐式解法的随机有限元计算方法;对于周期平稳随机温度场对徐变应力场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复模量隐式解法,并首次视复频响应函数为材料参数的随机函数,给出了相应的复频响应-随机有限元列式;而对于一般非平稳绝热温升温度场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参数调幅逐段简化的方法.本文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前人不能考虑材料参数随机性或需弹模不随时间变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7.
左晓钟  谢奇 《实验力学》1995,10(1):76-81
本文应用散斑干涉技术在四组含纤量分别为0,0.5%,1%,1.5%的钢纤混凝土三点弯曲裂纹试件的裂纹尖端位移场进行了测试,并换算为应变场。对钢纤混凝土开裂的基理进行了探讨;验证了最大位应变准则;并测定断裂韧度Jic.  相似文献   
138.
桥梁空间分析中预应力效应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预应力技术在桥梁中的广泛使用,使得桥梁结构受力状况复杂,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进行空间分析是必要的;但由于预应力筋数量庞大且形状复杂,对预应力空间效应的模拟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空间分析的难点。从预应力筋的实际作用机理出发,提出在预应力张拉阶段用等效节点荷载来模拟预应力对结构的作用;而在预应力管道灌浆后,将预应力筋作为结构的一部分,用实体退化单元进行结构分析,并用两算例对本文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真正模拟预应力的空间效应,可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桥的空间分析。  相似文献   
139.
利用岩石力学试验系统(RMT)对负温下钢纤维混凝土进行了单轴压缩实验,测得了-5℃、-10℃、-15℃、-20℃下钢纤维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杨氏模量、极限应力、泊松比等。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强度、杨氏模量随温度的下降而上升,尤其是当温度由-10℃下降至-15℃时,这些物理量变化特别显著,之后它们将逐渐趋于某一稳定值。本文对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温度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细观上的讨论。最后针对负温钢纤维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基于塑性力学和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负温钢纤维混凝土的含损伤本构方程。该方程物理概念清晰,形式简单,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0.
采用程序升温热解吸(TPD/TDS)方法对Li4SiO4陶瓷小球的水解吸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解吸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解吸峰;其中100℃附近的峰可解释为物理吸附水;150,250,400℃附近的峰可分别解释为以氢键、Li-OH和Si-OH配位键形式存在的化学吸附水。氚的释放与水的解吸几乎同步进行,且氚的释放形式主要为氚水(HTO),据此推测,氚水可能存在三种释放机制:(1)-OT+H2O→-OH+HTO;(2)-OH+-OH→H2O,-OT+H2O→-OH+HTO;(3)-OT+-OH→H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