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03篇
化学   689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113篇
综合类   39篇
数学   61篇
物理学   25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聚乙烯塑料在连续超临界水反应器中的油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连续超临界水(SCW)反应器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和反应压力对聚乙烯(PE)降解油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120s、25MPa下,从500℃提高到550℃,液体收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530℃达到最大值(79%);在520℃、25MPa下,随停留时间的延长,PE裂解程度加深,产物轻质化程度提高,导致液体收率降低,停留240s时,气体收率达到43%;反应压力对产物收率的影响较小,气、液产物中烯/烷比随反应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2.
蛇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和脱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培冬  马樱 《分析试验室》2007,26(11):74-78
采用水蒸汽蒸馏、黏土吸附、乙醇-乙酸乙酯共沸的方法除去蛇油的腥味,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技术分析脱腥前后蛇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并运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脱腥后的蛇油中的脂肪酸.结果表明水蒸汽蒸馏是效果最佳的脱腥方法,它可使蛇油挥发性成分的量降至脱腥前的38%,使腥味的主要成分减少60%~100%,同时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23.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生物燃料及化学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质是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相关研究不断升温,文献报道量激增.本文在现有文献综述及近期报道的基础上,从利用热化学方法由生物质获得燃料油及化学品的角度对各方案进行了归纳、适当补充及简要述评,重点介绍了生物油催化裂解精制、水相重整制备烷烃、超临界水/水热制备化学品3个领域.  相似文献   
24.
曹汉瑾  褚莹 《应用化学》1995,12(1):99-100
消除夹带溶胀的新液膜操作法曹汉瑾,褚莹,何彦涛,吴子生,严忠(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4)关键词液膜,油/水乳液,溶胀,夹带,包裹消除液膜操作中的夹带溶胀对液膜的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夹带溶胀分为包裹溶胀和再液化溶胀。前者是乳状液滴上浮时将水相...  相似文献   
25.
生物质三组分热裂解行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33  
在热天平上对比研究了生物质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种主要组分的热失重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半纤维素模型化合物的木聚糖热稳定性差,在217℃~390℃发生明显分解;纤维素热裂解起始温度最高,且主要失重发生在较窄温度区域,固体残留物仅为6.5%;木质素表现出较宽的失重温度区域,最终固体残留物高达42%。在红外辐射机理试验台上对比研究了三组分热裂解产物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三组分热裂解生物油产量随温度变化先升后降。纤维素生物油产量在峰值上最高,但纤维素生物油热稳定性差,高温时挥发分的二次分解最明显;木聚糖和木质素生物油产量较低,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三组分热裂解焦炭产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最终纤维素热裂解焦炭产量为1.5%,而木聚糖和木质素分别为22%和26%。三组分热裂解气体产物随温度升高而增长,但在气体组成分布上因三组分的结构上的差异而不同。  相似文献   
26.
聚全氟丙醚油是一种新型的性能独特的润滑油。本实验采用~(19)F-NMR波谱法,结合~1H-NMR和MS法,较详细地研究了油品微观结构。由谱线的化学位移和强度归纳出不同链节结构的分布,同时阐明了端基结构。  相似文献   
27.
A novel TPPTS-Rh/SiO2 catalyst, prepared by directly modifying a heterogeneous high-surface-area Rh/SiO2 catalyst with water-soluble TPPTS ligands, could decrease the resistance of masstransfer in water/oil biphasic media for the hydroformylation of higher olefins.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for hydroformylation on this biphasic TPPTS-Rh/SiO2 catalyst system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traditional biphasic HRhCO(TPPTS)3 systems, owing to the chemical bonds between the highly dispersedRh metal particles and the TPPTS ligands. The catalyst system is applicable for hydroformylation ofhigher olefins such as 1-dodecene.  相似文献   
28.
提出一种用于模式分类的RBF-PLS—Bayes方法。它集成地应用径向基(RBF)变换与偏最小二乘(PLS)方法,从原有模式中提取出分类能力甚强的成分,然后进行贝叶斯(Bayes)判别。这种集成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杂化学信息的模式分类,本文将其应用于两种类型的化学模式分类问题,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与经典的判别分析方法和单纯的神经网络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9.
常压升温下油煤浆表观黏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煤直接液化工艺中油煤浆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规律,利用高温黏度计测定了煤浆体系的黏度,考察了溶剂、煤浆浓度、煤中含水量和不同显微组分等因素以及剪切速率、配浆温度、溶胀作用等对煤浆黏度 温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下影响煤浆黏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溶剂本身的性质,煤浆的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继续升高在较宽温度范围内黏度变化不大,这是由溶剂性质以及煤在溶剂中的溶胀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温度达到约220℃后继续升高温度溶胀作用逐渐占优势,从而导致煤浆体系的表观黏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0.
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ASP(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油体系溶液与模拟原油混合,研究该体系的相行为和界面张力的变化情况,并应用粒度分析仪和冷冻蚀刻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中间混合层的粒径分布及其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间混合层的体积随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而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间混合层与油相和水相之间的界面张力均能达到超低.特别是得到了冷冻蚀刻电子显微镜照片, 并提出中间混合层为胶束、微乳液、乳状液等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共存体系,其中微乳液结构占主要地位.这对丰富表面活性剂的理论研究及探讨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机理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