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9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508篇
化学   2195篇
晶体学   115篇
力学   19篇
综合类   32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78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维生素与铅     
在驱铅治疗中 ,常用螯合药物有DMSA (二巯基丁二酸 )、DMPS (二巯基丙醇磺酸盐 )、DPA (二甲基半胱氨酸 )、MFA [α -巯基 -P ( 2 -呋喃基 )丙烯酸 ]、CaNa2 EDTA (依地酸二钠钙 )等。这些巯基螯合物虽有良好的驱铅效果 ,但它们均不易穿透细胞膜驱除细胞内的铅 ,而且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在利用螯合剂进行驱铅治疗的同时 ,给予某些营养素则有加强药效和减轻副作用的双重功能 ,后者单独使用也有一定的驱铅效果。因此 ,有人提出用治疗剂量的维生素B1、叶酸 (维生素B10 )和氰钴胺 (维生素B12 )治疗和预防铅中毒的建议。动物实验研究表…  相似文献   
92.
Pd-SiW12/SiO2催化剂上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酸的反应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积分反应器和微分反应器对Pd-SiW12/SiO2催化剂上乙烯直接氧化生成乙酸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乙烯在积分反应中氧化的主要产物为乙酸(选择性为77.6%),很少生成乙醛(选择性仅为8.1%);而在微分反应中氧化的主要产物是乙醛(选择性为98.4%).在微分反应中分别以乙醛和乙醇为主反应物时,乙醛氧化完全生成乙酸,选择性为100%,而乙醇氧化生成乙酸的选择性低于0.15%.可以认为,在Pd-SiW12/SiO2催化剂上,水蒸气存在下乙烯主要经由中间物乙醛而生成乙酸.通过对含有不同组分和不同还原条件处理的催化剂活性的比较,认为目的反应主要发生在Pd与SiW12相互接触的部位,催化剂中的Pd0是活性Pd物种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93.
铅的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体中的铅主要来自食物、空气和水。根据对北京城区 4个幼儿园的调查 ,从粮谷类和肉菜类中摄入的铅约占膳食铅总摄入量的 45 3 %和 42 5 % ,这两类食物的铅摄入量占人体铅总摄入量的 87 8%。人体对铅的吸收则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人体本身的因素。此外 ,还与许多营养因子有关。(1 )胃肠道吸收 :成人胃肠道对铅的吸收率约为 5 %~ 1 0 % ,婴幼儿和儿童的胃肠道吸收率可达 42 %~5 0 %。铅的吸收与进食状况有关 ,Rabinowity (1 980 )的研究发现 ,胃排空时的铅吸收率要比胃充盈时增加约45 %。其他膳食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94.
钯镁基体改进剂对铅,铋,锗在石墨炉中原子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宣维康 《分析化学》1992,20(2):209-211
通过原子吸收和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加入钯镁基体改进剂在预热处理后对Pb、Bi和Ge三个元素分别生成金属间化合物PbPd_3、BiPd_3、Ge_9Pd_(23)和其他化合物,从而提高了最高允许灰化温度,改变了原子化机理。在原子化阶段这些金属间化合物直接分解为金属原子,结果提高测定灵敏度。  相似文献   
95.
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法测定了钮扣电池中铅和镉的含量,对测定条件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用在线双毛细管标准加入法消除了基体的干扰。按所述方法测定电池样品中铅和镉,测定结果的RSD依次为3.58%和5.87%,铅和镉的浓度水平分别为5.4×10-3%和2.3×10-4%(质量分数),回收率结果为93.0%~100.1%(铅)和95.0%~101.0%(镉)。  相似文献   
96.
A novel coordination polymer [(C10H16N)2(Pb2I6)·2DMF·H2O]n (C10H16N=N-butyl-2-Methy-Pyridinium)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Pb(NO3)2 with C6H10NI at room temperature in DMF solvent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X-ray single diffraction. The title compound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1.1237(2) nm, b=1.25330(16) nm, c=0.808 00(12) nm, α=102.523(4)°, β=92.475(5)°, γ=95.712(10)°, V=1.102 9(3) nm3, Z=1, Dc=2.470 Mg·m-3, F(000)=738, chemical formula C26H48N4O3Pb2I6 and Mr=1 640.46, μ(Mo)=11.849 mm-1, the final R=0.057 8 and wR=0.166 5 for 3716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σ(I). The title compound consists of cations ([(C10H16N)+] and anion chain(PbI3-),they are combined by static attracting forces in the crystal. DMF and H2O locate between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moiety. CCDC: 210812.  相似文献   
97.
铅、汞、镉离子的荧光传感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传感器提供了方便、快捷、廉价的分析检测有毒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它在环境科学、分析化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分别综述了pb2+、Hg2+、Cd2+几种有毒重离子化学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8.
羧甲基壳聚糖与钙离子络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是壳聚糖Chitosan经化学改性得到的水溶性衍生物,由于羧基的引入,络合金属离子的能力及反应速度大大提高[1-6],在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与Ca2 络合的条件,着重探讨了Pb2 在不同条件下对络合反应的影响,以期扩大羧甲基壳聚糖的应用范围。1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试剂羧甲基壳聚糖(自制),其它试剂均为国产优级纯。TAS-986G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SX5-12箱式电阻炉;GL-20B高速冷冻离心机;Ori-on818型pH测试计。1.2实验方法1.2.1羧甲基壳聚糖与Ca2 络合…  相似文献   
99.
离子选择电极测定环境样品中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宗澧  刘静 《分析化学》1993,21(1):122-122
1 引言 铅的测定多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双疏腙比色法,这两种方法虽灵敏度高,但前者仪器昂贵,后者重现性差、操作繁琐、试剂不稳定、毒性大。我们用铅离子选择电极测定了几个环境样品中的铅,方法简便快速,结果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相符。  相似文献   
100.
A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perovskite-type mixed oxide PbTiO3 supported cupric oxide was synthesized as a catalyst for NO de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techniques such as XPS, XRD, H2-TPR before and after NO decomposition reactions. The catalytic properties were tested with a fix-bed micro-react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bTiO3 was inactive for the reactions, but 1wt % Cu/PbTiO3 catalyst gave fairly good activities for NO decomposition at temperature as low as 473 K. Copper species were found well-dispersed but weakly interacted with the support before NO decomposition, and the NO decomposition caused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opper species, which became Cu(Ⅰ) and most probably incorporated into surface crystal lattice of the nano-sized PbTiO3. In NO reaction, a large amount of oxygen atoms from the decomposition of NO penetrated into the nano-sized PbTiO3 support and caused small expansion of crystal lattice. The transport of oxygen between the copper species and the catalyst support may be helpful to speed up the kinetic regeneration of active metal sites from oxygen occupancy and resulted in good catalytic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