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5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340篇
化学   527篇
晶体学   16篇
力学   348篇
综合类   40篇
数学   105篇
物理学   44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81.
稳恒扩展裂纹尖端的弹粘塑性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弹粘塑性力学模型代替通常的弹塑性模型,对于I型和Ⅱ型问题,分别求得了不可压缩材料中平面应变动态扩展裂纹尖端的指数奇异性场和对数奇异性场,消除了弹塑性解中存在的塑性激波。通过数值计算,分别求得了两种奇异属性的分界线,建立起统一的裂纹尖端奇异性场。  相似文献   
82.
粘塑性损伤模型模拟准超塑性单轴拉伸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了Chaboche粘塑性本构模型的大变形隐式算法,用损伤(DM)和无损伤(NDM)模型模拟准超塑性单轴拉伸。发现变形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均匀变形、颈缩发展、断裂破坏阶段。DM可准确模拟前两个阶段变形,NDM只能较好地模拟均匀变形阶段,表明DM可以较精确地描述稳定发展的动态过程。由于有限元方法只能描述连续介质,因此对于断裂破坏阶段,NDM模拟载荷大于试验结果,DM的载荷小于试验结果,这是由高应变速率敏感性造成。DM能够描述试验中出现地多处颈缩现象,局部应变速率分布随时间演化反映了颈缩发展程度。严重颈缩部位的距离代表着超塑性变形能力,距离越大,抗颈缩能力越好。  相似文献   
83.
刚芹果  杨挺青 《力学学报》1995,27(2):222-225
得出了一维非线性黏弹体和黏塑性体中最优应变路径方程,并揭示了它们的某些特性,如:(1)当非线性黏弹本构方程中的黏性部分与应变的关系具有上凸形式时,相应的最优应变路径具有下凸性质;(2)对于过应力和Bodner-Parton黏塑性体,它们的最优应变路径是塑性应变为线性形式,即塑性应变率为常数,而弹-黏塑性体的最优应变路径则不同。  相似文献   
84.
对延性单晶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应变局域化和颈缩等非均匀变形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将相关晶体塑性本构模型及一种新的数值积分方法补充到ABAQUS6.1商用有限元软件中。该方法的特点是,利用晶体塑性的动力学方程,获得一个关于晶体弹性变形梯度的演化方程,采用半隐式积分方案进行求解。本文推导出一种新的应力变本构矩阵。按此方式更新本构矩阵,计算速度和计算稳定性大大提高。加载方式,边界条件和变形程度等因素影响着滑移系的启动状况,这是平面模型所不能预测的。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了不同取向下滑移系的启动状况,全面地考虑了FCC单晶材料12个可能滑移系在变形过程中的启动状况,合理地模拟了FCC面心立方单晶沿不同取向加载时晶轴旋转导致的应变局域化和颈缩等非均匀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85.
作者研制了一台可测试润滑油在高压下的粘度和密度的落柱式高压粘度装置。本装置采用了新型高压粘性动密封和新型高压流变平垫静密封,经1200MPa试压、1000MPa压力下48小时保压和使用试验证明均无泄漏。用本装置所获得的压粘数据的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比性强。  相似文献   
86.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原丝中的微孔尺寸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SAXS)研究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原丝的微孔结构。结合逐级切线法、对数正态分布及麦克斯韦分布函数对2类实验样品内部微孔的尺寸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类样品中的孔结构具有显著差别,原丝微孔在4~8 nm范围内分布比较集中,碳纤维中微孔的分布区域则移向1.3~1.8 nm。散射数据显示出明显的分形特征,碳纤维与其原丝的孔分形维数分别为1.33和1.55,表明原丝中具有较大的孔隙缺陷。相对于原丝,碳纤维微孔尺寸分布走向均匀和集中,前者则表现出比后者更宽的尺寸分布。就拟合方法而言,逐级切线法的解析手段容易引入误差,低角区的纤维表面散射和高角区的噪音容易对其结果造成影响。正态分布得到了比较窄的尺寸分布,但对于低尺寸区域孔隙的拟合不理想。麦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上不足,能够较好地拟合两类纤维样品中微孔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87.
碳纤维上电沉积Pd-Ag合金纳米粒子链及其氢传感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碳纤维上采用三脉冲电沉积的方法制备出钯银合金纳米粒子链.把表面覆盖有Pd-Ag合金纳米粒子链的碳纤维组装成氢气传感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X)表征了合金纳米粒子链的形貌和成分,应用CHI660B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其氢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在钯、银离子摩尔比为15∶1的电解液中,在-1.0--1.5 V下,成核5-40 ms;在-0.25--0.35 V,生长200-300 s的条件下,即可获得银的质量分数为16.0%-25.0%的钯银合金纳米粒子链阵列.在室温下,传感器对在0.30%-5.00%(φ,体积分数,下同)范围内的氢气有响应,最快响应时间约为300 s,灵敏度最高可达31.0%;氢在0.30%-1.20%的范围内响应电流与氢气浓度成线性关系,超过4.00%时响应电流不再随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在低于3.50%的浓度下氢传感器的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88.
综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首先,概述了碳纤维的分类和力学性能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重点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内外航天领域,特别是在卫星结构、运载火箭、精密支撑构件以及空间镜体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指出了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主要问题是湿热效应。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89.
孔德乾  张冠茂 《光子学报》2011,40(11):1755-1760
基于非线性耦合模理论,利用逆向递推龙格-库塔法,数值研究了在磁光耦合系数中引入洛伦兹函数微扰后对磁光光纤布喇格光栅线性透射谱和非线性双稳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给磁光耦合系数引入洛伦兹微扰能在线性透射谱阻带中打开线宽极窄的一个透射窗口,微扰宽度和微扰中心位置可以影响透射窗口的位置、宽度以及峰值大小;当微扰宽度和微扰中...  相似文献   
90.
张彩红  盛毅  田红  徐耀  吕春祥  吴忠华 《物理学报》2011,60(3):36101-036101
通过全谱拟合法对碳纤维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纤维的XRD谱图进行处理,得到不同阶段纤维的微观结构参数,研究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制备过程中晶态结构的演变.全谱拟合法基于晶体衍射的严格物理理论,拟合目标为整个衍射谱,并不是个别衍射峰,所得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研究结果表明:PAN原丝中的高分子链沿纤维轴高度取向,表观晶粒尺寸为6.5 nm左右;经过预氧化处理,纤维中的有序结构遭到破坏,表观晶粒尺寸锐减.纤维中逐渐形成梯形结构并沿纤维轴取向,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经过碳化处理后,环状梯形结构转变为碳的层状结 关键词: 碳纤维 晶体结构 XRD 全谱拟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