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24篇
化学   37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1058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7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搅拌筒的磨损一直是一种常见潜在危害,磨损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失效,对搅拌的质量和出料匀质性产生影响。通过实验获取搅拌筒内部的磨损费时费力,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种数值分析方法对搅拌筒的磨损进行预测并提出改进。本文采用摩擦磨损实验的方法来标定颗粒与搅拌筒之间的Archard磨损常数,采用JKR接触模型表征混凝土的流动性能,采用离散元方法(DEM)对搅拌筒筒体及叶片磨损进行预测分析。通过法向接触能量与切向接触能量的对比,证明搅拌筒中的磨损主要为伴有冲击作用的磨粒磨损,搅拌车搅拌筒中搅拌叶片顶部的磨损较为严重。针对磨损比较严重的叶片顶部进行改进,采用T型耐磨结构等改进叶片结构,叶片顶部结构改进后搅拌筒使用寿命能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究钢绞线丝间摩擦学性能,考虑钢绞线丝间摩擦接触和往复滑动行为等因素,基于曲杆理论、Archard磨损理论等,建立了周期弯曲钢绞线丝间摩擦学性能求解模型,采用半解析法实现快速求解,并通过与曲杆理论、有限元仿真结果对比以及磨损试验验证模型有效性,进而研究钢绞线丝间磨损深度、摩擦接触滑移等摩擦学性能参数的分布规律,分析载荷幅值、几何结构以及材料属性等对其丝间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绞线丝间磨损发生在弯曲中性层外侧,钢丝未接触或接触但未发生滑移之处不发生磨损;弯曲载荷越大,磨损越严重;侧丝半径、捻角越大,丝间接触压力与接触变形均增大,故而磨损加剧;总磨损深度随钢绞线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微动摩擦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34,自引:21,他引:34  
对微对摩擦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包括微动磨损、微动腐蚀和微动疲劳作了相当系统耐简要的综合介绍与评论,重点归纳分析了近10年来劝摩擦学的发展概况,并且分别就法国和国内有关研究工作作了集中评介。指出微动摩擦力学研究在发达国家的进展尤快,说明高科技的发展对这个学科领域研究要求的迫切性,应该引起我国摩擦学界和工程界科技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同时认为基础研究、工业应用研究和失效分析,都是微动摩擦学研究今后工作的重  相似文献   
15.
含纳米粒子溶液对单晶硅表面的冲蚀磨损损伤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含纳米颗粒溶液冲蚀硅片表面损伤行为,考察了纳米颗粒碰撞单晶硅片所导致的微观物理损伤.结果表明:冲蚀30 s后,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硅片表面呈现方向性损伤,并可观察到大量非均匀的晶格缺陷;当冲蚀10 min时,硅片表面出现微观划痕和凹坑,在划痕一端可见原子堆积,亚表面可观察到镶嵌晶粒的非晶损伤层;继续延长冲蚀时间将加剧其表面损伤.  相似文献   
16.
抗磨可靠性寿命的加速试验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工程实际中,对新机器零件的抗磨可靠性寿命进行评估或预测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磨损是一种受多因素制约的随机过程,目前在实验室广泛采用的模拟磨损试验,不仅周期较长,而且预测误差也比较大。因此,提出了一种在保持磨损机相似的前提下合理选用高PV值的抗磨可靠性寿命加速试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铸铁材料油润滑线接触滑动磨损状态研究的基础上,对边界润滑区典型的薄片状磨屑之形成过程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磨损表面的几何形貌、磨屑的形态和内部显微组织变化的分析,提出了薄片状磨屑的塑性流动形成机制。作者认为,薄片状磨屑的形成是磨损表面材料在局部应力和摩擦热的作用下以3种方式发生塑性流动的结果:当摩擦方向垂直于磨削加工条纹时为单侧塑性流动;当摩擦方向平行于磨削加工条纹时为双侧塑性流动;而在峰顶平台(磨削加工粗糙条纹磨合后形成的微平台)较大且载荷较高时,则为平台上的材料沿着摩擦方向向前挤压流动。  相似文献   
18.
腐蚀磨损协同作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提出了腐蚀与磨损“协同作用”的概念,并用于判断腐蚀与磨损协同作用的性质及大小和确定腐蚀磨损过程中材料损失的主要形式。介绍了协同作用率的测定方法,并以G105钢及化学镀Ni-P合金在5.0%NaCl溶液中的腐蚀腐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载荷、滑动速度对腐蚀磨损协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协同作用率随载荷增大而增大,随滑动速度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锡基巴氏合金磨损表面的分形与磨损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贺林  朱均 《摩擦学学报》1998,18(3):209-214
利用结构函数分析法研究了滑动摩擦学系统中金属磨损表面轮廓线的分形特性。结果表明:磨损表面轮廓线在小于Sm的尺度上具有分形结构。采用结构函数法可以方便地确定粗糙表面轮廓线的分形参数,即垂直于滑动方向上磨损表面轮廓线的分维D可作为磨损表面分维的特征值,它与金属磨损率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最佳分维Dopt值对应于材料的最低磨损率。  相似文献   
20.
堆焊熔敷层表面纳米晶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预压力滚压技术在堆焊修复层表面制备纳米晶层.利用TEM、SEM分析技术研究表面纳米晶层微观结构,利用CETR-3型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在干摩擦条件下堆焊层表面纳米晶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堆焊修复层表面经表面纳米化处理后,表面形成厚度约为10μm(晶粒尺寸小于100 nm)的纳米晶层,最表面层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0 nm.纳米压痕试验表明纳米晶层的硬度提高,最表面纳米晶层的硬度约为原始堆焊层硬度的3倍.与原始堆焊试样相比,表面纳米化试样的摩擦系数降低了10%,磨损体积降低了25%~30%左右.表面纳米化样品的磨损机制由原始堆焊层的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转变为磨粒磨损,分析表明晶粒细化导致的高硬度、低塑性是摩擦磨损性能改善和磨损机制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