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0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70篇
化学   66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385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71篇
物理学   147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氨水吸收式制冷是一种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制冷技术。文中研究了国内外在系统整机方面的最新研发成果,分析这些设备的运行情况。分别从制冷系统优化设计、吸收器内气液传热传质的强化方法和途径、气液界面Marangoni效应和流体形态对传质影响这四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国内外高校与科研单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72.
核黄素与NADH在紫光波段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细胞代谢荧光体的激光诱导荧光探测,在生物反应过程监测与生物活性物质探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波长可调谐激光光源,结合液体射流进样装置,研究了核黄素与NADH等生物荧光体在紫光波段(389 nm~404 nm)激发的荧光光谱,并考察了激光强度、样品浓度等参数对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实验观察到核黄素的激发光谱在402.5 nm处出现"波谷",具有特征性,选择403.5 nm激光激发,核黄素的浓度灵敏度约为NADH的八百分之一.这些结果为发展生物荧光探测与识别技术提供了新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73.
分析经典射流理论和相关文献,给出了在汇聚点坐标系中金属Cu对碰形成射流的汇聚射流区、无射流激波封锁区、无射流强度封锁区和形成发散射流区域。对金属超声速射流形成的发散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诠释了Walker基于实验提出射流发散理论,证明了金属射流超声速部分可形成发散射流也可形成汇聚射流,且超过1.23倍体声速的金属射流必定是发散的。最后,应用自编的欧拉计算程序MEPH对金属Cu以不同速度、倾角对碰射流形成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分叉射流、空洞射流和密实稀疏射流等的典型射流发散模式图像,印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4.
为了增大射流对混凝土靶板的开孔直径,并保证侵彻深度满足要求,在传统铜质药型罩与空气接触的一侧增加了铝质药型罩,这样在炸药爆炸驱动下形成内芯由高密度材料、外层由低密度材料组成的双材质复合射流,增大了射流直径。并根据双材质复合射流的侵彻特点,分析了侵彻过程中单质射流侵彻、双滞止点侵彻和单滞止点侵彻下的混凝土开孔直径。X射线实验显示:双材质复合射流成型形态良好,铝罩较厚时射流直径增大;在实验范围内,随着铝罩厚度的增加开孔直径有所增大,并且满足侵彻深度要求。对双材质复合射流的侵彻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实验与计算孔形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975.
Fluidized beds with multiple jets have widesprea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jet interactions and hydrodynamics of a fluidized bed with multiple jets. Discrete element modeling coupled with in-house CFD code GenlDLEST has been used to simulate a bed with nine jet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published experiments. Mono dispersed particles of size 550 ~m are used with 1.4 times the minimum fluidization velocity of the particles. Both two and three dimensional comput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first full 3D simulations of a fluidized bed performed with multiple jets.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mensionality of the simulations. The 2D solid fraction profile compares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 close to the distributor plate. At higher heights, the 2D simulation over-predicts the solid fraction profiles near the walls. The 3D simu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s better able to capture the solid fraction profile higher up in the bed compared to that near the distributor plate. Similarly, the normalized particle velocities and the particle fluxes compar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 closer to the distributor plate for the 2D simulation and the freeboard for the 3D simulation, respectively. A lower expanded bed height is predicted in the 2D simulation compared to the 3D simulation and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DEM computations show that a 2D simulation can be used to capture essential jetting trends near the distributor plate regions, whereas a full scale 3D simulation is needed to capture the bubbles near the freeboard regions. These serve as validations for the experiment and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omplex jet interaction and solid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a multiple jet fluidized bed system.  相似文献   
976.
对熔融盐高温斜温层蓄热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基于多孔介质局部热平衡理论,建立了多孔介质中熔融盐流体斜温层蓄热的局部热平衡数值模型,研究了熔融盐、多孔介质孔隙结构参数对多孔介质中熔融盐流体传热与流动的影响规律,并在熔融盐传热-蓄热实验平台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熔融盐单相流体斜温层(无填充多孔介质)蓄热系统相比,多孔介质填料能够减少斜温层的厚度和改善其形状,采用单位体积热容量(pc)s大于(pc)f,孔隙率(?)小于0.4有利于降低斜温层厚度及其移动速度.揭示了多孔介质中熔融盐流体斜温层蓄热系统的蓄热特性,为熔融盐高温斜温层蓄热的设计和运行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7.
本文从热耗散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衡量热量传输过程效率的物理撼.随后,本文利用最小热耗散优化原理对圆管管内空气对流换热问题进行了优化计算,同时从层流和湍流两种情况进行了优化前后的传热效率的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管内对流换热问题,与不优化的光管相比,优化后的圆管的传热效率远高于前者,并且传热效率与努塞尔数的趋势一致.因此,本文提出的传热效率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管内强化传热的评价.  相似文献   
978.
在波纹翅片上开设矩形翼和组合翼纵向涡发生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其强化换热特性,分析辅翼的几何尺寸,包括辅翼攻角、长度和宽度等对换热增强比Nu/Nu_0以及综合强化换热因子(Nu/Nu_0)/(f/f_0)~(1/3)的影响。结果发现:矩形翼和组合翼能显著增强波纹翅片的对流换热;由于开设纵向涡发生器后使流动阻力增加,综合强化换热因子小于换热增强比;组合翼的换热增强比和综合强化换热因子均大于矩形翼;对于组合翼,随着辅翼攻角、辅翼长度或辅翼宽度的增加,换热增强比和综合强化换热因子均增加。  相似文献   
979.
本文基于颗粒动理学理论建立了流化床中的欧拉双流体模型,采用了单气泡沿壁面运动物理模型,从颗粒分布特性、温度分布特性和瞬时传热特性三个方面对超临界水流化床和气固流化床的床层与壁面间传热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相对于气固流化床,超临界水流化床中气泡的直径和上升速度都较小;超临界水流化床中床层与壁面间的传热系数与颗粒浓度呈反相关关系,而对于气固流化床则是正相关关系;并且不同于气固流化床,超临界水流化床床层与壁面间传热系数在颗粒浓度较低处对表观速度变化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980.
实验测定了水平和垂直放置状态下,铜-水交叉齿内螺纹重力热管的传热特性,并与普通铜-水重力热管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交叉齿内螺纹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水平放置状态下,交叉齿内螺纹重力热管具有较低的蒸发段温度、轴向温差和热阻,相比普通重力热管其传热极限也有极大的提升.垂直放置状态下,在40 W低加热功率时,交叉齿内螺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低于普通重力热管,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其传热性能实现反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