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化学   272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characterize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responses of -oriented ZnO nanobelts with lateral dimensions of 21.22 Å×18.95 Å, 31.02 Å × 29.42 Å and 40.81Å × 39.89 Å over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300-1000 K. The Young's modulus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nanobelts are evaluated. Significant surface effects on properties due to the high- surface-to-volume ratios of the nanobelts are observed. For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surface-stress-induced internal str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thermal response, surface scattering of phonons dominates.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Young's modulus is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for bulk ZnO and decreases by ~ 33% as the lateral dimensions increase from 21.22 Å × 18.95 Å to 40.81 Å × 39.89 Å.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for bulk ZnO single crystal and decreases with wire size. Specifically,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21.22 Å × 18.95 Å belt is approximately (31-18)% lower than that of the 40.81 Å × 39.89 Å belt over the temperature range analyzed. A significant dependence of properties on temperature is also observed, with the Young's modulus decreasing on average by 12% and the conductivity decreasing by 50% as temperature increases from 300 K to 1000 K.  相似文献   
92.
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的减少和世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来导电聚合物热电材料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导电聚合物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聚合物热电材料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提高聚合物热电材料性能的初步策略。  相似文献   
93.
利用改进的Ginder-Epstein模型计算了翠绿亚胺聚合物在参数V4,0取值于1.8—35.8 eV的自洽变分基态,并通过芳环扭角的变化来估算聚合物压强,给出了V4,0,芳环扭角及能隙与理论压强之间的最小二乘拟合。结果表明随此参数的增大,芳环扭角和能隙都缩减而理论压强升高。当理论压强由零压增至3.0 GPa左右时,能隙先快后慢从2.0eV减小至最小值0.87eV。这理论与该聚合物的高压电导测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4.
一种新型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莹歆 《电化学》1999,5(1):94-98
对多种新型Li离子导电的polymer-in-salt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这种固体电解质是将很少量的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聚丙烯酸锂熔于低温共熔锂盐中得到的,室温电导率为10^-5S/cm(29℃),较由聚氧化乙烯(PEO)制造的polymer-in-salt固体电解质,电导率有明显地提高。  相似文献   
95.
报道了以混合稀土氧化物(Er_2O_3 68.22%)为原料,利用固态反应法制备Er-Ba-Cu-O体系超导体样品的工艺;给出了高温超导电性测量和X射线粉末衍射及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6.
聚噻吩与取代聚噻吩的能带结构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噻吩与取代聚噻吩的能带结构的计算曹阳,陈良进(苏州大学化学系苏州215006)关键词取代,聚噻吩,能带结构,导电性在五元杂环的高聚物中,3-取代聚噻吩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已有人对其能带结构和导电性能[1-2]尤其是其温度与导电性能的关系[3-5...  相似文献   
97.
聚苯乙烯磺酸掺杂聚苯胺的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在聚苯乙烯磺酸(PSSA)的水溶液中,合成了PSSA掺杂的聚苯胺。通过FTIR、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等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法合成的PSSA掺杂聚苯胺可完全溶于水,具有较高的特性粘数、电导率、耐热性。  相似文献   
98.
K10H3[Gd(SiMo4W7O39)2]配合物界面扩渗Ce和Lu及其介导性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多金属氧酸盐由于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作为特殊性能的功能材料已引起关注犤1~3犦。但其导电性和磁性差别较大,如何提高其导电性和磁性,进而制备出一类新型导电性和磁性材料,人们进行了探索。据文献报道犤4~6犦,多金属氧酸盐均是高质子导体,且电导率多数小于10-3S·cm-1,并随温度的升高,导电性降低,很难作为固体电解质在氢-氧燃料电池等器件上应用。本文从相关基础理论入手,采用气相法,首次研究了Ce,Lu通过固-气界面反应对K10H3犤Gd(SiMo4W7O39)2犦多金属氧酸盐簇合物的化学热扩渗。利用ICP,IR,…  相似文献   
99.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石墨导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用溶液插层 (SI)法制备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gPP) 膨胀石墨 (EG)导电纳米复合材料 ,以熔体混合(MM)法作对照 ,通过室温体积电导率 (σ)测试和OM、SEM、TEM观察 ,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微观结构和导电性能关系 .结果表明 ,SI法制得纳米复合材料的室温逾渗阈值c=0 6 7vol% ,远低于MM法制得复合材料的c=2 96vol% ;3 90vol%EG含量下 ,前者的σ达 2 4 9× 10 - 3S cm ,而后者的σ仅 6 85× 10 - 9S cm .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与两种方法制得复合材料中EG分散相的形态及其内部微结构直接相关 .  相似文献   
100.
合成了导电分子晶体(Me3NEt)[Pd(dmit)2]2和(NEt4)[Pd(dmit)2]2, 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和电导-温度曲线. 在能带计算基础上解释了(Me3NEt)[Pd(dmit)2]2的室温电导率(σ= 58(Ω·cm)-1)高于(NEt4)[Pd(dmit)2]2 (σ= 2.2(Ω·cm)-1)的原因. (Me3NEt)[Pd(dmit)2]2属单斜晶系, P21/m空间群; (NEt4)[Pd(dmit)2]2属三斜晶系, P1 空间群. 两种晶体的导电组元皆为平面型配位阴离子[Pd(dmit)2]0.5-, 它们以面对面形式的二聚体 存在. 凭借肩并肩形式的S…S分子间相互作用, 二聚体进一步形成二维导电分子层. 两种配合物的二维导电分子层的微小结构差异导致电导率一个数量级的差别. 变温电导测定还表明, 两种晶体皆为小能隙的半导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