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化学   157篇
力学   16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20篇
物理学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利用外热式下吸固定床气化实验装置,以空气为气化剂对五种不同性质污泥的气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升高气化温度有利于提高气化气的品质,气化气中CO、CH4和H2的含量和气化气热值随气化剂流量的减小而增加。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使气化气品质降低;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泥气化气组成和热值亦产生影响,其中连续SBR工艺的未消化污泥气化气中CO、CO2的含量最高,而H2、CH4和CmHn的含量最低;活性污泥法的未消化污泥气化气中H2和CmHn含量最高;A2/O工艺的未消化污泥气化气中CO、CO2的含量最低,而CH4的含量最高,且三个污水工艺污泥的气化气热值依次升高。  相似文献   
82.
在研究垃圾与污泥掺烧后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浸出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飞灰在1 000 ℃条件下高温处置过程中重金属(Cu、Zn 、Pb、Cd)随不同停留时间的挥发特性及添加剂(CaO、Al2O3、SiO2、高岭土、粉煤灰)对重金属转化与挥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飞灰中重金属Zn、Pb、Mn含量较高,Ni的含量较低,而毒性较大的Cd达到29.4 mg/kg。浸出液中七种金属都满足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3-1996),并且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受浸取时间及浸取液pH值影响较大。在同样的高温处置条件下,焚烧飞灰中不同重金属的挥发特性有较大的差别。其中,Pb表现出易挥发的特性,其挥发率超过80%,而Cu挥发性较小,其挥发率小于30%。综合来看,飞灰中重金属的挥发性大小依次为Pb>Cd>Zn>Cu。飞灰中添加Al2O3和高岭土可以抑制Cd的挥发,添加Al2O3后Pb的挥发率有所减少,添加SiO2、CaO、高岭土、粉煤灰均使Zn的挥发率降低,而对Cu的挥发率没有抑制作用,这与飞灰中高Cl含量及各痕量元素化合物对固体添加剂活性位选择性的竞争吸附有关。  相似文献   
83.
污泥灰分中磷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煤,其中主要的晶体态含磷化合物为磷酸铁钙和少量的磷酸铝。利用高频加热反应装置考察了污泥-神府煤混合物快速热解过程中磷元素挥发规律。结果表明,污泥-神府煤混合物热解后磷元素主要存在于热解焦中。磷元素挥发比例随污泥添加比例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热解温度不高于1 100 ℃时,混合物中以有机磷的挥发为主,磷元素挥发比例不高于3.2%。热解温度高于1 200 ℃后无机磷中磷元素挥发明显,1 300 ℃下最高有33.0%的磷元素随热解气体挥发出。  相似文献   
84.
回收率依赖价格的再制造EPQ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考虑回收率依赖于回收品价格,并带有废弃处理的制造和再制造混合系统的(1,R)和(M,1)EPQ模型.在模型中,采用新产品的制造和回收产品的再制造两种方式来满足客户的需要,回收产品部分用于再制造,其余作为废弃处理;总平均成本包括与回收产品、可销售产品有关的库存持有成本,与制造和再制造有关的生产成本和固定成本,与回收品及制造所需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及废弃处理成本.模型给出最优生产策略及总平均成本的表达式.算例验证了所建模型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新引人决策变量p(回收产品单价占制造新产品所需原料价格的比例对总平均成本的变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双酚A、四溴双酚A及烷基酚类化合物由于其对水生生物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污水处理厂是处理这类化合物的重要途径,研究目标物在其中的浓度分布对于探明此类物质在环境中的暴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建立相应的分析测定方法则是开展上述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污水处理厂水样中双酚A、四溴双酚A及6种烷基酚类化合物的反相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结果发现,以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50 mm×2.1 mm,3.5 μm)为分离柱,乙腈和0.02%(v/v)氨水溶液为梯度洗脱的流动相,电喷雾质谱负离子模式下目标化合物在11 min内分离;在1~100 μg/L范围内,双酚A、四溴双酚A及6种烷基酚类化合物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8),方法定量限为2.0~20 ng/L;添加水平分别为0.2、2、20 μg/L时,目标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64.3%~118.0%、65.9%~100.5%、70.3%~102.7%,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7.1%。基于上述方法,对江苏省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水样中相关物质进行检测,出水中检出5种目标化合物,质量浓度范围为11.9~3015.3 ng/L。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污水处理厂水样中相关烷基酚类化合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86.
工业废水为主的城市污水的荧光指纹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量简便,灵敏度高,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化学分析。将工业废水为主的城市污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荧光指纹特征。该城市污水的三维荧光光谱上有分别位于激发波长/发射波长为275/310,230/340 和220/310 nm附近的3个荧光峰,未显示出以生活污水为主的城市污水所具有的典型的类蛋白质荧光的特点。该污水荧光强度较高,且工作日和休息日差异大,这可能主要与工业污水含量较大有关。荧光指纹在反映废水组成方面直观、迅速,可以作为水质监测与预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7.
改性污泥与无烟煤成浆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聚羧酸钠作为分散剂,考察了不同污泥用量时污泥煤浆的成浆性能。结果表明,当污泥(干基)添加量为煤质量的4%时,成浆浓度超过60%,随着污泥用量的提高,污泥煤浆的成浆浓度降低。污泥加入后,浆体的稳定性增强,污泥比例越高,产生沉淀的时间延长。当污泥(干基)添加量为煤质量的4%时,产生沉淀的时间超过160h,与使用稳定剂效果相当。使用不同添加剂制备的污泥煤浆均呈假塑性。污泥疏松的絮状结构,蜂窝状的外表面,强大的吸水性是造成污泥煤浆成浆浓度下降,稳定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
高温自蔓延技术具有反应温度高、能量利用效率高、处理过程快速、不需要大设备和设施投入等特点,已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及研究。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高温自蔓延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状况,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综述:(1)高温自蔓延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的应用;(2)高温自蔓延技术在高放废物固化、稳定化中的应用;(3)高温自蔓延技术在有机污染控制过程中的应用;(4)高温自蔓延技术合成环境功能材料的应用等。文中着重介绍了高温自蔓延技术在各应用领域所取得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成果,特别是近年来机械诱发自蔓延、全废物型自蔓延和自蔓延废物处理流水线等技术在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领域的应用。此外,还指出了环保高温自蔓延研究领域的不足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9.
就“天津危化品大爆炸”引发对中学化学实验室废弃危化品的思考,深入剖析了中学化学实验室废弃危化品产生的原因、特征、现状,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结合中学的实际情况,从培训制度、管理制度、数据库、回收机制、合作关系、招标条件等方面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90.
In our previous work we investigated electronically non-adiabatic effects in using crossed molecular beam scattering coupled with velocity mapped ion imaging. The prior experiments placed limits on the cross-section for electronically non-adiabatic spin-orbit excitation and electronically non-adiabatic spin-orbit quenching . In the present work, we investigate electronically non-adiabatic spin-orbit quenching for which is the required first step for the reaction of Cl* to produce ground state HCl+H products. In these experiments we collide Cl (2P) with H2 at a series of fixed collision energies using a crossed molecular beam machine with velocity mapped ion imaging detection. Through an analysis of our ion images, we determine the fraction of electronically adiabatic scattering in Cl* +H2, which allows us to place limits on the cross-section for electronically non-adiabatic scattering or quenching. We determine the following quenching cross-sections σ quench(2.1 kcal/mol) = 26 ± 21 ?2, σ quench(4.0 kcal/mol) = 21 ± 49 ?2, and σ quench(5.6 kcal/mol) = 14 ± 41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