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0篇
化学   1068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87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59篇
物理学   2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煤焦油热解制备中间相炭微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含有3.7%吡啶不溶物的煤焦油和经热过滤去除吡啶不溶物的净化焦油在自升压下聚合,产物经热过去除母兴,滤饼用吡啶抽提至无色得中间相炭微球,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聚合产物的结构,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中间相炭微球的形貌。结果表明,由于聚合产物的粘度较低,所产生的MCMB易于从母液中分离出来;原料中的吡啶不溶物有利于阻止MCMB的融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控制球径的作用;对无吡啶不溶物煤焦油高温短时间聚合后骤冷有利  相似文献   
112.
杨村煤与石油渣油共处理高温缩聚反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GJ-2型微型反应釜研究了兖州杨村煤与石油渣油在470℃时共处理反应的特性,结果表明,杨树煤和石油渣油在高温下进行共处理反应时,宏观表现是缩聚反应占主导地位,程序升温可提高煤的转化率,添加四氢萘到石油渣油中可抑制缩聚反应,而且添加量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煤液化产物的重新加氢也会发生一定的缩聚反应,可产生微量结渣。  相似文献   
113.
煤颗粒的热膨胀破碎特性直接影响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效率.本文利用热机械分析仪(TMA)测定了不同种类不同密度的型煤和原煤的热膨胀特性,并对部分破碎微观形貌进行了FSEM观察;通过旋转炉内的燃烧试验研究了热膨胀特性和破碎的关系.研究表明,煤颗粒在燃烧过程中其热膨胀破碎主要发生在挥发分析出阶段;内部挥发分的析出会使颗粒内压增大而产生膨胀,进而产生细小裂纹并破碎;挥发分越高,颗粒密度越大,其热膨胀形变率越大,越容易发生破碎现象;主要挥发分析出后热膨胀引起的破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14.
相变点的识别对研究煤粉的低温共熔和结焦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活性炭和加入SiO2的活性炭混合物的DSC曲线求导得到的DDSC曲线进行小波分析,提取DDSC曲线的近似部分和细节部分,得到更多关于相变的定量信息,再结合其TG,DTG曲线进行分析,实现对以上两种样品燃烧过程中相变点的识别;并将该方法运用到煤粉燃烧过程的相变分析中,对相变点后的烧结形态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5.
在国内某台燃用褐煤的600 MW机组锅炉上进行了煤粉再燃技术示范并进行了工业试验.机组在600 MW负荷下运行时,NOx排放可控制在274 mg/m3(烟气中氧量折算到6%,下同)的水平,比改造前下降了65.36%,同时燃烧效率没有降低.进行了常规通风、空气分级和煤粉再燃三个工况下的试验,结果表明,煤粉再燃对NOx的控制效果最好,其次为空气分级.再燃煤粉比例对NOx排放也有明显的影响,在试验条件下,随着再燃燃料比例的增加,NOx排放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16.
煤浆电解制氢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煤浆电解过程中电压、温度、H2SO4浓度、Fe3+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并进行了电解前后煤粉样品的热重测试和电解后溶液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电压、温度、添加的Fe3+浓度、H2SO4浓度等参数对电解过程的电流密度有较大影响。其中,温度对电流密度的影响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在电解电压1 V条件下煤浆电解活化能为31.87 kJ/mol。TGA和ICP分析表明,电解后煤中的部分金属离子溶入溶液,导致结构和灰分成分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7.
百叶窗浓缩器气固两相流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以往试验基础上对百叶窗浓缩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百叶窗结构、气流等因素对浓缩器性能,即浓淡风比、阻力系数、浓缩率三个参数的影响,从而得到了优化的百叶窗结构。  相似文献   
118.
水溶性煤基酸分为从含有水溶性煤基酸的低价煤中抽提得到的水溶性煤基酸和从不含有水溶性煤基酸的低阶煤中氧化得到的水溶性煤基酸。考察了从武川风化煤和霍林河风化褐煤通过两步催化氧化法得到的水溶性煤基酸和从晋城风化煤中得到的水溶性煤基酸对高效、高毒性的杀虫剂--久效磷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种煤基酸都能增加久效磷的生物活性;(2)所用水溶性煤基酸的理想浓度为0.0025%;(3)根据毒力曲线,久效磷、武川煤基酸-久效磷和霍林河-久效磷的致死中浓度为9.94g/ha,5.99g/ha,6.62g/ha,相对毒力系数分别为:100,165.9,150.2;(4)大田实验结果证实了水溶性煤基酸对久效磷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9.
煤沥青改质非等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The non-isothermal kinetics for mesophase transformation of Baogang-I coal tar pitch (I-CTP), soft pitch consisted of I-CTP and 18% phenanthrene residue oil (PRO) or I-CTP and 30% PRO have been studied in a thermal conversion unit. Kinetic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an integral metho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cess of mesophase pitch transformation could be described in first order reaction.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I-CTP is 175.36kJ/ mol. But adding 30% PRO, which improved the reactivity of I-CTP with activation energy is 138.07kJ/mol, is not beneficial to mesophase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120.
A novel macro/nano blended nonwoven with excellent physical properties was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 polyurethane (PU) nanofibers onto the surface of ramie webs under different weight ratios of N,N‐dimethylacetamide (DMAc)/acetone cosolvents. The ratio of cosolvent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orphology, tensile properties, resilience,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ant samples. Bead‐free and fine interconnected nanofibers were obtained with an increase of acetone content up to 60 wt%. The tot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blended nonwovens were optimal for a DMAc/acetone ratio of 40/60, in which the tensile load at break, extension at break and Young's modulus were 441, 54, and 256%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ramie web, respectively. The resilience of the blended nonwovens was ~20% higher than that of nonblended ramie web.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properties may be due to the good connection between PU nanofiber membranes and ramie webs and the molecular chain structure differences, interconnecte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and high extensibility of PU nanofibe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rystallization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d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by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SEM).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48: 1–14, 2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