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化学   1篇
物理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叶窗浓缩器气固两相流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以往试验基础上对百叶窗浓缩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百叶窗结构、气流等因素对浓缩器性能,即浓淡风比、阻力系数、浓缩率三个参数的影响,从而得到了优化的百叶窗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四角切向燃烧锅炉燃用劣质煤时的稳燃及水冷壁高温腐蚀等问题,采用PDA测量设备,对水平浓淡及上下浓淡两种煤粉燃烧方式下的气固两相混合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与上下浓淡煤粉燃烧方式相比,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方式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使燃烧器在稳燃、低NOx排放、防结渣、防高温腐蚀等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齿形中心扩锥对旋流燃烧器气固流动影响的PDA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旋流燃烧器依靠高温回流区做为稳定的热源,使煤粉气流及时着火并稳定燃烧,燃烧器单独组织燃烧,不互相影响,燃烧器区域的气固流动特性决定了燃烧器的性能。燃烧器的喷口结构对其气因流动特性有重要影响山。本文提出了齿形中心扩锥结构(如图l所示)。2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试验采用三维激光粒子动态分析仪(简称三维PDA),实验台系统主要由送风机、吸风机、给粉机、燃烧器模型、试验段、旋风分离器等组成,试验段为一竖直放置的筒体,直径为4800mm,燃烧器模型安装在简体上部中心位置,最外层扩口端部与筒体内壁平齐,沿射流流动方…  相似文献   
4.
浓度分布对煤粉燃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PDA冷态试验 ,研究了两种浓度分布下燃烧器出口气固两相的特性 ,并结合一台 670t h锅炉的热态试验结果 ,说明了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的气固两相特性有利于煤粉稳燃、燃尽及降低NOx 的排放。  相似文献   
5.
临界流化风速是沸腾床一个很重要的流体动力特性参数,目前它的计算公式很多,这些公式的实验依据绝大部分是用粒度小,较均匀的料层所得,对于沸腾燃烧锅炉中宽筛分混合物料的沸腾床不一定适用. 在沸腾燃烧锅炉中,为了计算宽筛分料层的临界流化风速,必须应用平均颗粒直径.当前应用最普遍的是颗粒重量百分比平均直径与颗粒比表面积平均直径,但是对于同一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本文利用燃烧煤矸石的130(T/h)流化床锅炉的实验数据,分析扬析颗粒的燃尽,以探讨提高流化床锅炉效率的途径。由于飞灰在悬浮段内的停留时间很短,悬浮段的烟气温度又不高,飞灰在悬浮段的燃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飞灰含碳量接近于颗粒从流化床中扬析时的含碳量。  相似文献   
7.
大型飞灰循环流化床燃烧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燃烧效率低、脱硫剂的利用率不高是鼓泡流化床的两大主要缺陷。采用飞灰循环技术能有效地克服鼓泡流化床的上述两大缺陷。“七五”期间,哈工大热能工程教研室与其它单位合作,接受了“新型130T/H流化床锅炉研制”的攻关项目。新研制的锅炉采用了飞灰循环技术。本文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燃烧模型以模拟和预测该锅炉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8.
单只水平浓缩煤粉燃烧器在1MW燃烧试验台上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单只水平浓缩煤粉燃烧器在1MW燃烧试验台上的试验研究孙绍增,吴少华,李争起,杨明新,王新雷,陈力哲,庞丽君,邢春礼,朱彤,孙恩召,秦裕琨(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哈尔滨150001)关键词:水平浓淡燃烧,煤粉燃烧器,稳燃,低NO_x一、引言电力工业对?..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沸腾炉的沸腾速度通常是按临界流化速度为基准选取的,但是对于宽筛分物料,在临界流化速度下大颗粒并没有流化。随着风速增加,料层中流化的物料量增加,即由小颗粒沸腾逐渐过渡到大颗粒沸腾,直至整个料层达到沸腾状态,颗粒完全悬浮时的最小风速称为最小悬浮速度W_(fs)。(见图1)。  相似文献   
10.
采用SEM和低温氮吸附方法研究了碳纳米管和活性炭的表面微观形貌及孔隙结构,通过固定床研究了炭材料SO2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大孔直接暴露于表面,中孔和微孔分布于大孔内部,"聚合"是碳纳米管的重要特征;椰壳活性炭是微孔型吸附剂,煤基活性炭孔隙主要由微孔和大孔组成,碳纳米管氮吸附有明显的毛细凝聚现象,中孔和大孔是其孔隙主要组成;活性炭SO2吸附过程受物理吸附控制,碳纳米管SO2吸附不同于活性炭,同时受到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控制;孔径小于0.7 mm的微孔是炭材料SO2吸附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