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0篇
  免费   686篇
  国内免费   385篇
化学   4692篇
晶体学   15篇
力学   26篇
综合类   22篇
数学   31篇
物理学   25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360篇
  2020年   340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275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363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A series of novel multifunctional hydrogels that combined the merits of both thermoresponsive and biodegradable polymeric materials were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hydrogels were copolymeric networks composed of N‐isopropylacrylamide (NIPAAM) as a thermoresponsive component, poly(L‐lactic acid) (PLLA) as a hydrolytically degradable and hydrophobic component, and dextran as an enzymatically degradable and hydrophilic component.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hydroge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n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TR–FTIR) technique. The hydrogels were thermoresponsive, showing a 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 (LCST) at approximately 32 °C, and their swelling properties strongly depended on temperature changes, the balance of the hydrophilic/hydrophobic component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PLLA component. The degradation of the hydrogels caused by hydrolytic cleavage of ester bonds in the PLLA component was faster at 25 °C below the LCST than at 37 °C above the LCST, determined by the ATR–FTIR technique. Due to their multifunctional properties, the designed hydrogels show great potential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drug delivery and tissue engineering. © 2004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42: 5054–5066, 2004  相似文献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镇咳药中左旋羟基苯哌嗪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镇咳药中左旋羟基苯哌嗪含量的方法,运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AD),C18反相柱,以甲醇∶水(冰醋酸HAc调节pH值为6.5)∶三乙胺(TEA)(30∶70∶0.5,V/V/V),为流动相测定了3批镇咳药(利咳净糖浆)中左旋羟基苯哌嗪的含量分别为5772.65、809.25、833.2μg/mL,变异系数小于2%,回收率为99.1%~100.2%.该方法快速,精密度及准确度在允许范围内,可作为镇咳药中左旋羟基苯哌嗪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微粉化技术提高水不溶性药物溶解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鹏  张小岗 《化学通报》2007,70(10):766-771
药物的微粉化可以改善颗粒的润湿性,进而提高水不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目前普遍采用的药物微粒化技术主要包括机械研磨、超临界流体过程、低温喷淋和溶剂蒸发沉积过程。本文介绍了这些微粉化制备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该类技术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4.
在生物工程中所用的高分子材料一般统称为高分子生物材料,其涉及的范围很广。医用高分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另一类就是在生物技术中所用的高分子材料。对于高分子生物材料可根据其材料性质进行分类,也可按使用范围进行分类。如体内应用的材料,半体内应用的材料和体外应用的材料。本文着重介绍了抗凝血材料、药用高分子材料及应用于生物技术中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总结分析了这几个研究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抗癌药物氮三乙酰肼(Nitrilotriacetic hydrizide,NTH)和生命必需元素以及Al~(3 ),Ga~(3 ),In~(3 )的配位能力并用pH电位法测定了它们在生理条件下(37℃,Ⅰ=150mM dm~(-3)NaCl)的配合物生成常数。电位滴定数据是用ZPLOT,MINIQUAD,ESTA等计算机程序处理的。实验结果表明NTH与它的非生理活性的母体化合物氮三乙酸相比较,对Zn~(2 ),Mn~(2 )等过渡元素的配位能力表现较大的差异性。这种情况在Revercan,ICRF-198,ICRF-236和5-烯去甲基斑蝥酸等其他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中也曾观察到。 NTH与三价金属Fe~(3 ),Ga~(3 ),Al(3 )和In~(3 )等有较大的配位能力,这与它的烯醇式结构有关。由于这些配合物在广泛的pH范围内生成,以及它的高稳定性,因此有可能被用作为肿瘤定位试剂或生物体营养元素铁传输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6.
17.
18.
对合成的系列聚酰胺-胺型(PAMAM)树枝状高分子进行端基的羟基化和氯乙酰化两步修饰,使PAMAM最外层接上烷基氯.以修饰产物为引发剂,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引发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聚合得到树枝状PAMAM高分子衍生物,并对其结构用FTIR、1H-NMR和粒径分析进行了表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定证实此高分子具有温度及pH敏感性.通过对小分子药物控制释放研究表明,此树枝状高分子衍生物通过环境pH值可有效地控制小分子药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19.
无机层状复合氢氧化物中顺铂-DNA模型分子的选择性插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药物分子的选择性包裹和控制释放是药物研究领域中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本文研究表明:顺铂-DNA模型分子cis-[Pt(NH3)2(5′-GMP)2](5′-GMP 5′-单磷酸鸟苷)可插入无机层状复合氢氧化物[Zn0.68Al0.32(OH)2](NO3)0.32·mH2O。但另一种层状复合氢氧化物[LiAl2(OH)6]Cl·H2O由于其阳离子层中正电荷密度较高、阳离子层与层间阴离子之间静电作用较强,因而顺铂-DNA模型分子不能通过离子交换方式插入其层间。光谱数据证实插入层间的顺铂-DNA模型分子结构不变。这可能为铂-DNA分子的传递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Leishmania lipophosphoglycan (LPG) is the most abundant cell surface glycoconjugate of a family of infectious protozoa. Pentamidine, a common drug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eishmania infections, has been modified with boronic acids so that it might bind more selectively to the phosphodisaccharide repeating unit of the LPG. This could serve to target the drug to the protozoan surface and increase its efficacy in viv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